2016年辽宁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热媒介”和“冷媒介”
【答案】“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这两种媒介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它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2. 亲身传播
【答案】亲身传播是指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人体自身为媒介的个人对个人的传播。亲身传播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言语传播,如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等; ②文字传播,如私人信件、电报、传真、E-mail 、手机短信等; ③体态语言传播,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 ④信号传播,如革命时期地下工作者的窗外悬挂物、海上航行时的信号旗等。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其好处是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亲身传播的不足之处在于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3. 符号的任意性
【答案】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
4. 集合行为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但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 ②触发性事件; 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5. UGC
【答案】UGC 是“UserGeneratedContent ”的缩写,是指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 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UGC 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YouTube 等网站都可以看做是UGC 的成功案例,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和播客等都是UGC 的主要应用形式。
6. 结构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 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二、简述题
7. 为什么“人民的选择研究”要使用固定样本设计?
【答案】为了全面准确地描述选民的投票行为,拉扎斯菲尔德使用了固定样本反复访问法。这是一种纵贯研究方法,颇能体现定量研究的严密性。
这种针对同一固定样本不同时期的倾向进行对比的方法可以排除因为样本自身的差异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误差,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无实验变量无关的因素(实验对象的的构成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等)造成的误差,保证了定量研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8. 请谈一下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早期发展的影响。
【答案】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早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芝加哥学派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特别是对德国社会学家G. 西梅尔的理论而言,芝加哥学派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芝加哥学派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和实证的,它试图通过研究这个世界的社会问题而对之进行改造。芝加哥学派的问题是:在迅速成长的城市中拥挤不堪的移民贫民窟里,诞生于乡村社区的美国民主制能否有生存之地。它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城市社会问题而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的手段。
(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对于芝加哥的社会学家来说,要成为社会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就需要传播。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作符号交互论的观点。
(4)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进行了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些研究为许多后来的传播效果
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
三、论述题
9. 英国学者霍尔在对传播过程的重新认识中,提出了编码解码理论。他把传播过程分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四个阶段,并指出这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而非传统大众传播研究的线性模式。请论述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带来的启示。
【答案】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代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师。他的著名论文《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打破了传统的传播研究模式,也是文化研究的转折点,代表了伯明翰学派在媒介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这突出表现在他对意识形态的编码方式和受众解读方式的理论。
(1)编码解码理论的传播学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影响深远,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意义。这一理论旨在揭示形成电视信息的意识形态力量,当时,媒介的文化研究一般着重于舆论的构建、现状的再现、主导意义的难以抵抗性。虽然有偏好式、协商式、对抗式解读模式破除了观众被动性的观念,但这些模式的运用仍趋向于构建受众,在面对电视的意识形态上受众仍然是软弱无力的。编码解码理论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对促进受众的能动性分析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①受众告别了被动的客体地位。
该理论抨击了美国传播程序的经验主义与行为主义。霍尔认为,这些模式将传播视为直线传播,发送者到接收者间只是一条单向直线。在媒介信息的生产中,霍尔给予解码和编码以根本的区别,他认为,正是由于信息已经被发送出去了,才无法保证它的到达,从最初的信息组成(编码)到信息被阅读和理解(解码),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它自己的决定因素和存在条件。霍尔强调,信息的生产和消费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包括它使用的中介话语(如电视中形象、声音的使用)、信息构成的话语情境(电视新闻的视觉惯例)、传送信息的技术(电视新闻故事现场转播与录像的不同的指意功能)等。媒介文本的解码依赖于特定的职业标准和程序、制度关系和技术设备(电视摄像机、录像带、麦克风、磁带录音机等)。一旦信息被编了码,它就要面对受众的解读策略。受众的接受依赖于文化、政治倾向、他们同更宽广的权力框架以及生产技术(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光盘等)的关系。
②传媒的信息内容成为新的文化与社会研究资源。
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人们更为关注媒介信息的社会意义和政治含义。霍尔将符号分析方法及意识形态等概念引进来,强调了文本的威力以及文本的生产和接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重要性。他将媒介文本视为分析文化与更广大的社会与政治结构关系的一个环节。霍尔认为编码和解码是由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力量产生和决定的,而且它们使用了结构不同的符号。编码者和解码者所用的符码(code )存在不相符的可能性,因此,他主张以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术语来解释这些不相符。
(2)编码解码理论带来的启示
编码解码理论充分强调了受众的重要性地位,并从全新的角度分析了传播过程,这对于我们发展传播事业及理论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