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答案】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媒介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2. 互文性
【答案】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夕,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其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于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3. 结构功能主义
【答案】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 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4. 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
【答案】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是指由美国加利福尼业州未来研究所所长保尔。萨佛提出的关于媒介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在过去5个世纪的人类传播史中,新技术、新媒介取代旧技术、旧媒介的速度(如果可以取代的话),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迅速、那么顺利。它往往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即所谓的“30年法则”。
5. 刺激一反应理论
【答案】刺激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
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刺激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6. 传播学经验学派
【答案】传播学经验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一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被称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二、简述题
7. 简述你对网络乌托邦概念的认识。
【答案】(1)“网络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2)Web2.0的理念是一个网络乌托邦,或者说一个人类历史上的超级共和国。它假定所有网民都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把创造和选择的权限都平等地给予每一个网民,因而有理由相信此举将释放所有人身上的创造力,使得网络世界空前丰富。
(3)“网络乌托邦”就是民主社会中的平权思想,它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层面上却并不让人觉得乐观。Wiki 表面看是每个人都可以充当编辑,但是真正操控整个Wiki 并且拥有无上权力的只是一个很小的长老团,比例不到总用户的1%oWeb2.0的去中心化长尾理论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多少体现。就像每个人都写Blog 一样,每天有数百篇新文本发布,然而值得一读的没有几篇。每个人的文本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更像是艺术家说的话。可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取舍。这种判断和取舍最终导致序列、顺位、权威、中心,这些Web2.0深感厌烦的字眼。
(4)此外,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一个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一级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
或工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不科学。
(5)将来的网络不再是与现世天地相对而言的“虚拟世界”,而是一个有着自在生命和法律的真实所在。数字空间不仅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而且它为之服务的首要对象便是现实世界的经济利益。它为利益所驱动,并服务于这种无所不能的利益。不仅它的诞生过程和现状是这样,它未来的走向也必定如此。
(6)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它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归根到底,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8. 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咯守新闻专业主义。
【答案】(1)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
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 )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它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小是某一利益团体,更不是媒体本身。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摆脱党派和团体的立场准确地报道事实。
(2)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现状
在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的盛行,给了传统媒体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与新媒体结合,是促进传统媒体转型的不多良机。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时代主要体现在两个力面:宏观力面是新闻机构开设的官力微博、微信,微观方面是著名新闻记者开设的个人微博、微信。
①在官方微博、微信方面,新闻专业主义的现状表现
a. 新闻来源多样化。
b. 新闻报道贴近性加强,选材实用,文风朴实,注重受众的感知和体验,注重受众接受和引导。
c. 新闻自由被认为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尽管最近部分媒体一直在强调“网络/微博不是法外之地”,但由于网络的及时性、草根性和渠道广泛性,网络中的新闻自由毕竟要大于现实生活,自媒体中自我把关和政府监管相比传统媒体较为宽松。
d. 自媒体中,由于信源的增多使得把关难度增大,加之时效性的考量,失实报道比例上升。 ②在新闻记者个人微博、微信方面,新闻专业主义的现状表现
a. 部分个人微博己经具有官方化色彩,如@丹丹说天气己经成为类似栏目组的官方微博,内容主要是工作,即天气信息,@杨锦麟虽然是个人微博,但已经成为凤凰卫视的很好的宣传工具,再比如说@纠纠、@蒋方舟、@肖锋都或多或少的会被人们和《新周刊》划归同类。
b. 部分新闻记者微博成为反抗传统媒体的限制、发挥自己新闻理想的圣地。诸如@简光洲、@王克勤等。
c. 部分新闻记者通过开微博只是一种娱乐,通过娱乐来压制现实工作中的冲突。这种微博基本无新闻专业主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