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微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菌毛。
【答案】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绒毛或须毛,是指长在细菌体表的一种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使细菌较牢固地粘连在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2. 正变株。
【答案】正变株是指通过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在代谢产物的产量提高的突变株。
3. 二倍体。
【答案】二倍体是指含有两套功能相同的染色体的细胞。
4. 半致死剂量。
【答案】半致死剂量是指评定某化学药物毒性强弱的一种指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药物能杀死50%试验动物时的剂量。
5. 联合固氮菌(associative nitrogen-fixer)
【答案】联合固氮菌(associative nitrogen-fixer)是指必须生活在植物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等处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二、简答题
6. 什么是质粒?其特点是什么?
【答案】质粒是游离于原核生物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 分子。质粒的特点:
(1)绝大多数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 分子所构成,分子量较染色体小;
(2)在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有很多个质粒;
(3)质粒可以从菌体内自行消失,也可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将其消除或抑制,没有质粒的细菌,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从具有质粒的细菌中获得,但不能自发产生;
(4)质粒存在与否,无损于细菌生存,但是,许多次生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的产生、色素等的产生,以至芽孢的形成,均受质粒的控制;
(5)质粒既能自我复制、稳定遗传,也可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携带外源DNA 片段共同复制増殖,它可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单独转移,也可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转移,质粒是遗传工程中重要的运载工具之一。
7. 用鲎试剂法测定内毒素的原理是什么?用此法代替家兔法有何优点?
【答案】(1)鲎试剂法的定义:
1956年,Bang 首先发现给美洲鲎注入革兰氏阴性细菌后,鲎试剂法是测定内毒素的一种方法。
会引起其全身性血液凝固而致命。1968年,Levin 和Bang 发现这一作用主要由细胞壁上的LPS 即内毒素引起。
(2)鲎试剂法的原理是:
图
(3)用鲎试剂法代替家兔法的优点:
用鲎试剂法检测内毒素,具有灵敏、专一、准确、简便和快速等的优点。过去用家兔试验法一般要2〜3天才能获得结果,而鲎试剂法只要1小时即可。
8. 某微生物发酵厂的发酵液出现疑似噬菌体感染的异常情况,试设计一简便快速实验证实之。
【答案】将少量的发酵液与大量的敏感性指示菌(遇到溶源菌裂解后所释放的温和噬菌体会发生裂解循环者)相混合,然后与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合倒一个平板,经一段时间培养后,就会一
一长出菌落,平板上出现四周有透明圈围着的小菌落的特殊噬菌斑,就说明发酵液被噬菌体感染。
9. 以大肠杆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糖磷酸转移酶系统(PTS )为例解释基团转位。
【答案】(1)大肠杆菌通过磷酸转移酶系统(PTS ):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己糖磷酸转移酶系统,来完成一些营养物质的运输。
(2)具体的运送分以下两步进行:
①热稳载体蛋白(HPr )的激活。HPr 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它结合在细胞膜上,具有高能磷酸载体的作用。细胞内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的磷酸基团可通过酶1的作用而把HPr 激活。
②糖经磷酸化后运人细胞膜内。膜外环境中的糖先与外膜表面的酶2结合,再被转运到内膜表面。这时,糖被P-HPr 上的磷酸被激活,并通过酶2的作用将糖-磷酸释放到细胞内。
10.为什么生长因子通常是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而葡萄糖通常不是生长因子?
【答案】(1)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维生素、氨基酸或嘌呤(嘧啶)通常作为酶的辅基或辅酶,以及用于合成蛋白质、
核酸,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如营养缺陷型菌株)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2)葡萄糖通常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被微生物利用,需要量较大,而且其他一些糖类等碳源物质也可以代替葡萄糖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
11.为什么秋天、冬天容易栽培平菇?
【答案】秋天之所以容易栽培平菇是因为秋冬病虫害少平菇子实体形成温度比菌丝生长温度
,有利于平菇子实体的形成。 要低,当菇床菌丝长满以后,适当降温(秋冬天降温容易)
三、论述题
12.以粗糙脉孢菌为例,简述其菌丝延伸及其成熟过程中细胞壁成分的变化。
【答案】组成真菌细胞壁的成分十分丰富。在细胞的成熟过程中,细胞壁的成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处于不同进化地位的真菌,其细胞壁成分也存在着一定规律的变化。以粗糙脉孢菌为例,有关菌丝细胞的伸展、成熟与细胞壁成分的关系如下图。
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粗糙脉孢菌的菌丝生长是由菌丝顶端细胞的不断延伸而实现的,随着顶端不断向前伸展,细胞壁和细胞质的形态、成分都逐渐变化、加厚并趋向成熟。在菌丝顶端的延伸区和硬化区中,细胞壁的内层是几丁质层,外层为蛋白质层;在亚顶端部位即次生壁形成区,由内至外是几丁质层、蛋白质层和葡聚糖蛋白网层;在成熟区,由内至外相应地为几丁质层、蛋白质层、葡聚糖蛋白网层和葡聚糖层;最后就是隔膜区,它是由菌丝内壁向内延伸而成的环片状构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