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618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
A. 作出分析
B. 作出判断
C. 进行评估
D. 作出决策
【答案】D
2. 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
A. 时快时慢
B. 不快不慢
C. 先慢后快
D. 先快后慢
【答案】D
3. 面对问题时,总是把问题考虑清楚后再作反应,看重问题解决的质量。具有这种特点的认知方式是( )。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
【考点】不同的认知方式。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不同的认知方式的掌握理解程度。分类标准不同,则认知方式不同,根据人在知觉时是否受环境影响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根据认知速度的差异分为冲动型和沉思型。根据学生信息加工的深度分为深层加工型和表面加工型。从这道题的题目可以看出来,考查的既不是是否受环境影响也不是信息加工的深度而是认知的速度,题干表明说的是认知速度比较慢的用更多时间思考的,所以,排除ABC 。
4. 在安德森提出的心智技能一阶段中,( )阶段的任务是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
A. 认知
B. 联结
C. 自动化
D. 内化
【答案】B
5. 阅读完某段文章后,学生问自己:“我理解了吗? ”“这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我能记住吗? ”这是属于( )。
A. 概括策略的应用
B. 元认知策略的应用
C. 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
D. 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
【答案】B
6. 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 )。
A. 集中与分散练习
B. 整体与部分练习
C. 模拟与实际练习
D. 过分与适度练习
【答案】B
7. 按问卷设计的形式不同,可将问卷分为( )。
A. 个别问卷和团体问卷
B. 个别间卷、团体问卷和邮寄问卷
C. 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
D. 文字式问卷和非文字式问卷
【答案】C
8. 下列方法中最佳的复习方法是( )。
A. 反复阅读法
B. 读背结合法
C. 抄写法
D 列表法
【答案】B
9.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
A. 智力技能
B. 思维品质
C. 思维程序
D. 能力或特性
【答案】D
10.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 )。
A. 描述性知识
B. 陈述性知识
C. 程序性知识
D. 条件性知识。
【考点】知识的分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的类别的考查。根据知识的表述内容,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通过言语来进行清楚的描述,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条件性知识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条件性知识实质是“有关……的知识”,同时属于在程序性知识当中。
二、辨析题
11.负强化即是惩罚。
【答案】错误
(1)强化有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给予奖励)与负强化(消极强化、阴性强化、撤消惩罚)之分。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旱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在于:
①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动物实验表明,惩罚对消除行为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厌恶刺激停止作用以后,原先建立的反应仍会逐渐恢复。因此,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必须慎重运用惩罚。
②负强化是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因此惩罚不能等同于负强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