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西方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四线段

【答案】四线段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按照其清晰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柏拉图将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认为认识具有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他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叫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两者属于意见,后两者属于知识。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因人而异,如诗和文艺作品: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如物理学; 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 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

2. 共相

【答案】共相是指普遍的、共同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共相,是指具有这样性质的东西,即它可以述说于许多主体; 所谓殊相,是指不能这样述说的东西。”哲学家们针对共相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著名的有实在论、唯名论和概念论。实在论认为共相是客观实在,唯名论认为共相是普遍名词,概念论则认为共相是由心灵产生的概念。

3. 黑格尔的具体共相

【答案】黑格尔的具体共相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形式,是包含特殊的普遍,是自我具体化的,而不是事物的共同特征总和。共相是与殊相统一的,而不是在殊相之上,共相内在于殊相之中,作为实体的本质规定。黑格尔认为,共相是多样性的统一,具体性体现在其内部的联系和转化。在逻辑学领域,每一个范畴包含着它的对立面并逐渐发展为对立的范畴。相互对立的范畴一起发展综合为第三个范畴。绝对概念是这种发展的最高点,是最大的具体共相。

4.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答案】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由安瑟尔谟提出的一个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论证如下:上帝被设想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不仅要在思想中存在,在实际上也要存在,否则,就与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发生矛盾。所以,上帝在实际上存在。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在哲学史上引法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康德指出“存在”并不是一个谓词,否定了本体论证明。

5. 方法论原则

【答案】方法论原则是笛卡尔提出的,观点主要有:①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②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③按照顺序,从最简

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渐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④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是为了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 第三条是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推导到复杂的道理; 第四条是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要彻底,综合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在方法论原则基础上,笛卡尔建立起理性演绎法。

6. 前定观念

【答案】前定观念是伊壁坞鲁及斯多亚学派认识论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一种从不断重复相似的影像和经验中得出的一般概念或心的图像,预想概念记录和分类了我们的世界经验,是判断的基础。如当我们听见“桌子”一词时,我们就会预想有一类这个词所指的事物。预想概念也被视为是真实的知觉陈述的标准,它们可互相联结,作为推理的基础,用来构成关于并非在经验中遭遇的事物的新概念。

7. 康德的意志和意欲

【答案】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由我们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所决定的,是应当和义务的源泉。意志与自律、自由和自发性相联系,并与实践理性自身同一。意欲是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既被意志决定,又受感性的影响。意欲由外在原因所决定,属于他律。它在绝对命令和欲望之间作选择:它选择绝对命令,因而是善; 它选择按照欲望活动,因而是恶。康德的意志与人的选择能力相分离,如此,既维护了善良意志又解释了恶存在的原因。

8.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答案】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一种假说,把他在哲学中提出的思维模式同哥白尼在天文学中提出的“日心说”相类比。他认为对象必须符合知识,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和能动性。他还认为,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具有一套认识形式,由于其在经验之先并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因而使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哥白尼革命”的结果是消极的,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但这个消极限制可以转化为积极成果,即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这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二、简答题

9. 简述教父哲学中,信仰主义对哲学的看法。

【答案】教父哲学主要分为希腊和拉丁两派。在早期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相遇的时候,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分别是:

(1)信仰主义的态度,即将信仰和哲学完全对立起来,以德尔图良为代表,认为知识和哲学是使异教徒误入歧途的根源,必须根除。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即利用哲学为信仰进行辩护,以奥古斯丁为代表,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的信仰,虽主张“信仰寻求理解”,但信仰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

径。

10.简述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答案】(1)康德对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的分类

康德认为“理性神学”的主要目的是证明上帝存在,他把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分为: ①物理学一神学证明,从具体经验出发,从系列的链条上升到一个外在的最高原因;

②宇宙论证明,强调从关于个别存在的经验上升到必然存在的原因;

③本体论证明,只从对“上帝”的概念分析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康德认为本体论证明是其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基础。

(2)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康德通过指出“是者”与“存在”的两种用法来批判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按照本体论证明分析,它得出的结论是“上帝是一个是者”,而不是“上帝存在”。“是”及其分词形式只能是一个系词,它不表示存在。康德从两方面说明了系词“是”与“存在”的区别:

①“是’不是真正谓词,它不是加诸在事物概念之上的概念。“上帝是一个是者”是一个分析命题,并没有给“上帝”概念增加任何新的内容;

②“存在”是表示事物样式的范畴,对于某物存在进行的判断是综合判断,需要经验才能把事物概念与“存在”范畴连接起来;

③系词的作用是在思想之中连接主词和谓词,无论这种联系是否存在。那么,从上帝的“是者”是不能推出“上帝存在”的结论。物理一神学证明中的最高原因以及宇宙论证明中的必然存在者事实上是“是者”,而不是实际的存在者。

11.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 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

【答案】“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这句话出自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1)形而上学的危机

①危机根源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康德指出了造成这一哲学危机的根源是:

a. 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它只是“普通经验的庶孽”,“理应对它的僧越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