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答案】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有要包括:

(1)口头新闻

口头新闻在古代社会是一般群众传递新闻的主要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田头、屋场、旅店、市场到处是群众传播口头新闻的场所。

口头新闻传播很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但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

信号作为媒介传递新闻,最大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息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信号媒介最著名的莫过于我国古代的烽火台。敲锣报警也是古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

(3)书信新闻

这是中外古代社会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书信新闻主要通过邮路来传递,骚站发达,新闻传递得很快。传递书信的办法还有风筝、信鸽等,主要用于军事、航海。

(4)印刷媒介

主要指古代‘低区报”,刊登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折等政府公文。“邸报”客观上起着沟通统治阶级内部消息的作用。

(5)其他传播方法

①露布。早期专用来传播战争捷报。军事捷报公开张扬,其目的在“欲天下闻知”,鼓舞十气、民气,威慑敌军。

②牌报、旗报。这是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把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上(称旗报)、木牌上(称牌报),由人手持,沿途供民众阅读。

③悬书、揭贴。乡人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嫌帛上悬挂出来,内容既有消息又有议论,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悬书后来发展到“揭帖”,用毛笔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供过往行人观看,多为匿名。内容有些是标语、口号,有些则是在新闻基础上加以评议,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2. 简述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优势。

【答案】(1)客观报道原则

①报道内容的客观

这是指新闻报道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事件和现象,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新闻报道者不能虚构、夸张,更不能无中生有,任意编造。客观报道原则对报道内容的客观要求是由新闻事实本身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因为凡是新闻事实都应当是客

观实在的、可以感知和认识的东西,舍此,新闻将无法存在。

②报道形式的客观

这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不宜直接在新闻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意见,而是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将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意见寓于所报道的事实之中,通过所报道的事实的内在逻辑力量来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客观报道原则对报道形式的客观要求是这一原则能够发挥作用,取得效果的前提和条件。

(2)客观报道的优势

从实践看,客观报道原则之所以被新闻界广泛认同和普遍应用,是由于它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传播的新闻,强调以客观叙述事实的形式报道新闻,新闻提供的都是客观实在的事实本身,因而更加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②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传播的新闻,传播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不随意作主观上的解释,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寓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靠客观叙述的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说话,因而更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③客观报道方式是一种报道艺术,它是报道者熟练驾驭新闻体裁,巧妙表达立场倾向的智慧和能力的体现。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报道者往往善于运用这种报道方式报道新闻,善于通过客观的报道形式去追求主观的传播效果。

客观报道原则的这些特点,使它具有其他报道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而,这一报道原则和报道方式一直为西方新闻界所推崇,也为世界新闻界所接受。

3. 简述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答案】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包括以下六刊一报:

(1)主编《生活》周刊

10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由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生活》周刊初期只印1000多份,大多数是分赠职教社社员。

②邹韬奋接任主编后新辟《信箱》专栏,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后又开辟《小言论》专栏,1928年发行量达4万份。1932年1月,他宣布《生活》周刊“最近己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

③淞沪抗战爆发的第二天,《生活》周刊出了两期“紧急号外”。1月30日,又出版“临时紧急特刊”,发表《痛告全国同胞书》。1933年12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生活》周刊。

④从1933年7月至1935年8月,邹韬奋游历和考察了意大利、英国、瑞十、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苏联和美国。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语》。

(2)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

01935年11月,《大众生活》在上海创刊,邹韬奋在创刊号上发表《我们的灯塔》一文,提

出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三大目标。

②北平传来“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他不仅在刊物上立即支持学生的正义运动,还寄了几千份《大众生活》给北平市学联。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41年5月在香港复刊,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

(3)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

1936年3月初,邹韬奋被迫出走香港。6月7日,他主办的《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他在发刊词中宣布:“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这也是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

(4)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星期增刊》

①邹韬奋流亡到香港后,又创办了《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改名为《生活日报周刊》),8月,韬奋将《生活日报周刊》移到上海出版,改名为《生活星期刊》,继续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重点放在批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上。②1936年11月22日,邹韬奋与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一同被捕入狱,时称“七君子事件”。《生活星期刊》也在12月被国民党查封。

(5)在上海创办《抗战》

1937年7月,韬奋出狱,8月又在上海创办《抗战》3日刊(由于租界当局无理干涉,后改为《抵抗》),系统报道和分析国内外形势,反映群众的抗日要求。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抵抗》恢复原名《抗战》之后移到武汉出版。

(6)在汉口出版《全民抗战》

1938年7月,邹韬奋创办的《抗战》和李公朴办的《全民》周刊合并,改名为《全民抗战》,在汉口出版,韬奋主编。该刊最高销量30万份。1941年2月,《全民抗战》被当局查封,韬奋第3次流亡来到香港。

(7)香港版的《大众生活》

1941年5月17日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大大加强了在港的抗战宣传力量。十二月太年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香港,《大众生活》只得停刊。此后邹韬奋再也没有办报刊的机会。邹韬奋和许多居港进步文化人士,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 的东江纵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

总之,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他既担任主编,又是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

4. 简述印刷媒介的特点。

【答案】印刷媒介指将文字、图片等内容排成版、涂上油墨、印在纸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刊等物质实体。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它具备以下特点:

(1)优点

①就媒介本身特性而言,印刷媒介的优点

a. 易保存,可重复。和电子媒介的一纵即逝相比,印刷媒介可以被保存,而且可保存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