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大学生物化学(同等学力等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前导链(leading strand)。
【答案】前导链是指DNA 半不连续复制过程中,沿复制叉前进方向连续合成的那条新生链。
2. 初级转录物(primarytranscripts )。
【答案】初级转录物是指基因转录的直接产物,一般没有功能,需要经历转炉后加工过程才能成为有功能的产物。
3. RNA interference (RNA 干扰)。
【答案】RNAinterferenceCRNA 干扰)即RNAi ,是指与靶基因同源的双链RNA 诱导的特异性转录后基因表达 沉默的现象,其作用机制是双链RNA 降解产生的小干扰RNA (siRNA )与同源的靶mRNA 互补结合,导致mRNA 降解而抑制基因表达。RNAi 技术广泛用于基因功能研宄和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
4. 单纯蛋白质(simpleprotein )。
【答案】单纯蛋白质是指只由氨基酸组成,不含氨基酸以外的其他化学成分的蛋白质分子,例如:核糖核酸酶、肌动蛋白等。
5. 单核苷酸。
【答案】单核苷酸是指核苷与磷酸缩合生产的磷酸酯。
6. 多级调节系统(multistage regulation system)。
【答案】多级调节系统是指真核基因表达可随细胞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和时间程序而在不同表达水平上精确调节的调节系统。
7.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答案】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是指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则性的空间排列发生变化,致使其原有性质和功能发生部分或全部丧失的作用。
8. 变构酶。
【答案】有些酶除了活性中心外,还有一个或几个部位,当特异性分子非共价地结合到这些部位时,可改变酶的构象,进而改变酶的活性,酶的这种调节作用称为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 受变构调节的酶称变构酶 (allosteric enzyme),这些特异性分子称为效应剂(effector )。变构酶分子的组成一般是多亚基的。分子中凡与 底物分子相结合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catalytic
site ),凡与效应剂相结合的部位称为调节部位(regulatory site), 这二部位可以在不同的亚基上,或者位于同一亚基。
二、问答题
9. 写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名称及三字母和单字母缩写。
【答案】(1)酸性氨基酸:谷氨酸(2)碱性氨基酸:赖氨酸(4)脂肪族氨基酸:甘氨酸氨酸
甲硫氨酸
P ), 谷氨酰胺(天冬酰胺
10.酶促反应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酶的反应有以下特点: (1)具有一般催化剂的性质; (2)具极高的催化效率; (3)高度的专一性; (4)酶活性的可调节性; (5)酶活性的不稳定性;
(6)酶促反应的序列酶促反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产物和底物各不相同;
,抑制酶的活性,或使酶分子本身受到破坏,但不引起(7)酶的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s)酶蛋白变性的化学物质;
(8)别构作用。
11.免疫球蛋白基因重组过程中产生的P 核苷酸和N 核苷酸是如何来的?它们产生的意义和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答案】免疫球蛋白基因在重组过程中,条链,
形成
末端。游离
复合物切开其核苷酸与基因接头处的一
攻击另一条链的酯键,在基因片段末端形成发夹结构。
天冬氨酸
精氨酸_丙氨酸>
丝氨酸
, 组氨酸
色氨酸亮氨酸苏氨酸
半胱氨酸;
异亮氨酸
缴
脯氨酸
(3)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Phe 、F ), 酪氨酸
然后复合物进一步将发夹结构切开,单链切开的位置往往不是原来通过转酯反应连接的位置,多出的核苷酸与末端序列相同,但方向相反,称为P 核苷酸。末端可以被外切酶切除一些核苷酸,也可以由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外加一些核苷酸,称为N 核苷酸。
在接头处随机插入或删除核苷酸可以增加抗体基因的多样性,但如果插入或删除核苷酸数不是3的倍数,就 将改变阅读框架而使基因失活。
12.如果某一研宄人员声称利用PCR 技术获得了纯的恐龙DNA , 你将如何判断其真实性?
,声称获得恐【答案】因为PCR 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将少到1个分子的DNA 放大(扩增)
龙DNA 会使人怀疑其真实性。需要对得到的DNA 测序,看看DNA 序列是否与人、细菌或真菌类似,如果类似,放大的DNA 可能是来自污染。如果测序结果与鸟类或鳄鱼类似,得到的DNA 有可能是恐龙DNA ,因为这些动物进化与恐龙亲缘关系近。
13.胰岛素分子中包含A 链和B 链,是否代表有两个亚基? 为什么?
【答案】胰岛素分中的A 链和B 链并不代表两个亚基。因为亚基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本身具有特定的空间构象,而胰岛素的单独的A 链或B 链都不具有特定的空间构象,所以说胰岛素分中的A 链和B 链并不代表两个亚基。
14.简述体内生成的方式。
【答案】主要有两种方式:
(1)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分子中的能量直接以高能键形式转移给为底物水平磷酸化,这一磷酸化过程在胞浆和线粒体中进行。
(2)氧化磷酸化。氧化和磷酸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氧化是底物脱氢或失电子的过程,而磷
酸化是指
与
合成
的过程。在结构完整的线粒体中氧化与磷酸化这两个过程是紧密地偶
合成,这个过程就是氧化磷酸化,氧化是磷酸化的基础,
联在一起的,即氧化释放的能量用于而磷酸化是氧化的结果。
机体代谢过程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线粒体,既有氧化磷酸化,也有底物水平磷酸化,以前者为主要来源。胞液中底物水平磷酸化也能获得部分能量,实际上这是酵解过程的能量来源。对于酵解组织、红细胞和组织相对缺氧时的能量来源是十分重要的。
生成
这个过程称
三、论述题
15.为什么说脂肪酸的合成不是
①乙酰单酰
乙酰
氧化的逆过程?
【答案】(1)胞浆中脂肪酸的合成即从头合成,其步骤如下:
的转运(柠檬酸转运系统)。
的生成。细胞质中的乙酰
在乙酰
羧化酶催化下羧化,形成丙二酸
羧化酶的辅基是生物素,其反应机理类似丙酮酸羧化酶。
丙二酸单酰1中的
酮基被还原酶催化反式丁烯酰
乙酰的乙酰基。
还原为醇,形成
羟丁酰
乙酰
②丙二酸单酰
③脂肪酸的合成。 a. 转酰基:丙二酸单酰b. 缩合:酮酰基-c. 还原:乙酰乙酰-d. 脱水
:CoA 和丙二酸单酰
乙酰
羟丁酰
e. 还原:烯酰基
合成酶接受乙酰-
脱水,生成带有双键的反式丁烯酰
还原为丁酰-ACP ,NADPH 为辅酶。由乙酰
合成软脂酸的总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式可表示为 酸单酰
(2)总结它与逆氧化过程的主要区别,见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