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诗学研究的领域中,意象研究是具有独特地位且相当重要的一个部门,因为它是直接指向诗的内在本质所做的研究。通常的研究大多着眼于意象组合及其与作品文本系统的关系,即偏重美学、诗歌创作等方面。20世纪末,意象发展流变的研究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文学意象的生成往往会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有些意象甚至最终会沉淀为一个民族某种文化的缩影或代表,因而我认为对意象生成发展流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尝试借鉴以特定意象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方法,探究鸟意象的意义用法在先秦至南北朝诗歌中的发展演变轨迹,观照意象与诗歌创作背景、作品风格以及诗人个性之间的关系。全文分为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分析了鸟意象在先秦两汉诗歌中的意义和用法。《诗经》中的鸟类多被用作比兴对象,具有写实性和群体性特征,其意义内涵则带有浓郁的民俗宗教和集体无意识的意味;屈骚赋予飞鸟典型化的思想和情感,丰富了这一意象的文化内涵;汉诗创设的双飞鸟意象则成为后世表达爱情相思主题时所采用的主要意象。
第二章论述了鸟意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时期,鸟意象大量出现在诗人的笔下,或用以寄托高洁品质,或用以隐喻身世遭际,或用以抒发亲情友情,其内涵和象征意义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且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鸟儿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格价值。随着诗歌自身的发展和艺术风格的变化,南北朝时期,带有绘画和审美特征的鸟儿成为此时主要的意象类型。
第三章是对先唐诗歌中鸟意象主题史的考察。以唐前主要诗歌典籍为分析对象,结合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中的相关记载,归纳了鸟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并论述了鸳鸯、鸿雁、凤凰以及鹤等特称鸟意象的主题意义。
总之,在先秦至南北朝这段文学分期中,鸟意象频繁出现在主要的诗歌文本中,从《诗经》中以比兴为主、名目繁多的鸟类形象,到屈骚中颇具神话色彩和诗人个性气质的鸟意象,到汉诗中的双飞鸟意象,再到魏晋南北朝诗歌中闪耀着人格特征的纷飞的群鸟,鸟意象的意义和用法有着不断承续和变异的过程,其内涵也不断的丰富。经过数千年来诗人的吟诵,作家的描写,鸟类也已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被用来表达多样的主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