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陕西省临潼地下交通线研究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临潼地下交通线

  摘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陕西地方组织为了打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封锁,实现中共中央对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党组织的领导,陕西地方党组织以临潼县栎阳镇为中心,北起关中地委所在地旬邑县马栏镇,南至蓝田县境内的厚子镇,建立了数十条贯穿于关中腹地,纵横交错,绵延300余里的地下交通线,其中位于中心位置的临潼地下交通线,是这条红色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潼地下交通线的建立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21年——1927年7月),酝酿和准备阶段,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影响,临潼地区群众的革命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为大革命失败后临潼地下交通线的开辟和建立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同时,在“国共合作”的大环境下,临潼县党组织迅速建立并领导当地民众开展各种革命活动,为临潼地下交通联络站的初步建立准备了干部力量和群众基础。第二阶段(1927年7月底——1935年10月),初步建立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陕西省委指示各级党组织迅速转入“地下”活动,陕西临潼特支党的活动据点从中山小学转移到三育小学,党的组织形式由公开半公开转入秘密状态。临潼党组织开始在学校或者共产党员家里初步建立一些地下交通联络站,来负责国统区地下党组织之间的上下级联系、文件、书籍的传递等,同时,临潼地下党组织在这一时期积极地发展统战关系,争取地方实力派对人民革命的支持和帮助,为地下交通线工作的展开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阶段(1935年10月——1944年上半年),发展阶段,根据党中央瓦窑堡会议的指示,临潼党组织完成了护送刘少奇通过临潼的任务,并不断地根据有利条件,选择有利时机恢复和建立地下交通站。第四阶段(1944年下半年——1949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历史背景下,中共临潼党组织先后建立和恢复地下交通联络站达到60余处,形成了一条贯穿关中腹地、沟通陕西南北交通的地下交通线,并圆满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革命任务。
临潼地下交通线的建立和发展是临潼革命历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临潼地下交通线通过护送李先念、汪锋、陈少敏等党的领导人去外地或回延安,从而打破了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封锁,实现了党中央与各革命根据地和国统区党组织的联系;通过护送在国民党统治区暴露身份的革命干部及党外人士到陕北中央革命根据地,从而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通过向边区传递情报、运送书籍,护送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到陕北学习,从侧面为党中央培养干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另外,通过向根据地运送枪支弹药、医药器械等军用物资,从而打破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军事封锁,为党的革命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临潼地下交通线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斗争的辅助战线和防御性战线,它是中共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效得配合了党在白区的公开斗争,其自身也在艰苦的环境中秘密地开展党的革命活动,临潼地下交通线和党公开战线的革命斗争一样,都是临潼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是连接各根据地与国统区的重要交通“血脉”。临潼地下交通线上的革命战士在执行地下交通线任务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党的革命干部,不断地提高了党的战斗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提供了干部准备。
临潼地下交通线二十几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和执行党的白区工作方针;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不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革命党员对革命的坚贞不屈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的真心拥护;以及严明的工作纪律,灵活的工作方法,机智勇敢的地下交通员等,是中共陕西地方组织能够在特务森严的国统区建立起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线,并圆满完成革命任务的重要保证。
在临潼地下交通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临潼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他们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敢于牺牲、任劳任怨的献身精神;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精神是激励当代青年奋发向前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