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南依秦岭,北界黄土高原,西起宝鸡峡,东到潼关,是陕西省重要的工农业产区。同时该地区也是蝗虫灾害多发区,蝗虫灾害 历来都是其农牧业生产重大危害之一。本论文从关中地区蝗虫群落组成、分布格局、群落多样性、多样性季节变动、主要边缘类型处群落的边缘效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在关中地区采集到的蝗虫6科20属33种,占已知种类的3/4。其中斑翅蝗科(Oedipodidae)蝗虫最多占到总数量48.96%,群落结构表现为稀有种颇多,优势种少但数量极多的格局。本文根据关中地区地形地貌及植被特点,将关中地区分为七种生境,即秦岭北坡山麓农田;渭北旱塬农田;河流阶地农田;河滩草地;骊山低山荒地;沙苑农田;盐碱滩地。对上述七种生境蝗虫群落进行PCA分析和聚类分析,PCA结果表明上述七种群落可分为五种类型,河流阶地农田与河滩草地的群落相似,沙苑农田和盐碱滩地群落相似,其余三者群落各有特色,自成一体。PCA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极为一致,聚类图最后在0、5339水平上合为一类,反映了在大环境条件下一致情况下,七种群落间的差异较小。在对关中蝗虫群落进行种--多度研究中,建立了本地区蝗虫种--多度模型。 N(R)=7EXP[-0.1860(R-3)(R-3)][X*X=14.60〈(X*X)7,0.01=18.475] 对关中上述七种生境蝗虫群落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时得出,其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秦岭山麓〉河滩草地〉渭北旱塬〉骊山低山荒地〉河流阶地农田〉沙苑农田〉盐碱滩地。均匀度E变化趋势和H?基本一致,优势度C变化则与H?相反,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反映出E与H?的相关系数r=0.3534,C与H?的相关系数r=-0.8770,所以出现上述这种趋势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还对上述七种群落在科级、属级水平上的等级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不同级别上,多样性顺序有所变动,但大的秩序是稳定的。说明群落多样性是多等级、多层次的体现。本文选取一个调查点分析了本地区蝗虫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说明关中蝗虫发生表现为单峰型。数量、生物量在九月达到最大;多样性峰值产生在七月中旬;优势度峰值在六月,最小值在九月;均匀度则恰好与优势度相反。 本文还选定关中最常见和主要的五种边缘地带,分析了蝗虫群落在边缘处的多样性变化、边缘效应强度和种群的边缘反应类型。这五种边缘分别分别是: Ⅰ、黄河河滩--台塬农田边缘;Ⅱ、渭河河滩--河流阶地农田边缘;Ⅲ、沙苑农田--沙苑荒地边缘;Ⅳ、洛河河滩--沙苑农田边缘;Ⅴ、垦荒农田--盐碱滩地边缘。分析各地边缘地带蝗虫群落多样性发现,Ⅰ、Ⅱ、Ⅲ、Ⅳ边缘类型的边缘处蝗虫多样性明显高于其相邻的生态系统,边缘类型Ⅴ的边缘处多样性则高于垦荒农田蝗虫群落,低于盐碱滩地内部蝗虫群落。分析边缘效应强度时,采用了Ⅲ 两种方法,结果Ⅰ、Ⅱ、Ⅲ、Ⅳ边缘类型的EH?值都大于1,表现为正的边缘效应,强度依次为:Ⅰ〉Ⅳ〉Ⅲ〉Ⅱ。而边缘Ⅴ处的EH?值小于1,表现为负的边缘效应作用。同时本文还对几种优势种群在同一边缘类型处的边缘反应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剑角蝗和短额负蝗为利用边缘的栖息地泛化种,黄胫小车蝗为逃避边缘的栖息地泛化种,长吃素木蝗、疣蝗属于栖息地特异种,东亚飞蝗属于栖息地广部种。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建议在蝗虫防治时,应综合考虑群落结构、多样性及边缘效应和危害种群的边缘效应类型,这样才能提出更合理、更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和手段,从而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