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我系方荣盛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秦岭地区蝮蛇种下分类及蛇毒分析"已从形态学、细胞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角度作了研究。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陕西地区蝮蛇三亚种-秦岭亚种(Agkistodon halys qinlingesis Song)、短尾亚种(A.h.brevicaudus Stejneger)和中介亚种(A.h.intermedius Strauch)血液研究属于首次报导。 实验用蝮蛇秦岭亚种(17条)、短尾亚种(17条)和中介亚种(7条)分别采自太白县汤口、上河、陇县八渡和延安姚家坡。工作从1992年4月-1993年5月,现将实验方法和结果报导如下: 1.红细胞计数(试管法)。每条蛇红细胞计数统计25次,取其均值。 2.白细胞计数(间接计数)。准确求出红、白细胞比例,然后算出白细胞数目。 3.血红蛋白含量测定。以F-800血球自动计数仪测出。 4.红细胞直径测量(目镜测微计法)。细胞长、短径值均测自500个红细胞,细胞核长、短径值各测100个细胞求出。并以此绘制Price-Jones曲线。 5.红细胞渗透脆性。以NaCl水溶液测试。记录开始溶血和完全溶血时NaCl浓度。 6.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 7.血细胞形态观察(瑞士染色法)。结果显示:蝮蛇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计有5种)和血小板。 8.白细胞分类计数。统计100-200个白细胞,求出各类白细胞百分率。 数据经IBM-PC微机处理,得到各项生理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并进行t检验。然后分析季节变化对红细胞数目的影响;体重与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的相关性;依据血液的十二项参数求出三亚每两者间的距离系数D。其结论如下: 1.依距离系数D和Price-Jones曲线知,秦岭亚种和短尾亚种之间具有更大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血液学参数及红细胞嗜酸粒有所不同。根据三亚种在血液学方面有相似性及多指数指标差异性不太显著认为,三亚种分类地位应主要结合它们的形态学、生态籍生物学方面的特征来确定,辅之以血液学数据作为参考。 2.气温降低或纬度升高,红细胞数目有所增加。 3.体重与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之间无相关性。 4.本实验操作严格,误差小。所得生理数据对比较生理学及蛇类饲养、疾病预防和诊治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