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 )。

A. 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B. 根据生产力要求调整生产关系,以免阻碍生产力发展

C. 运用生产关系改变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D.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应调整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无论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还是超越于生产力,都会对生产力破坏。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 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 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 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答案】D

【解析】马克思卞义运用实践的观点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实践之所以成为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实践的成功能证明我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世界上只存在现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小能认识的事物。

3.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D

【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

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①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必然是相对的和有限的; ②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5.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答案】C

【解析】这句话体现了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这里所说的自然史过程是指社会历史运动存在着与自然运动相似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一论断进一步表明了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是物质利益或经济关系,即人们为解决物质生活问题而从事的生产以及生产中结成的关系。这一发现既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为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和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

6.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C.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D.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无知技术力量。新的生产力的获得,将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

7. 社会形态是( )。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答案】D

【解析】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8.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答案】A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地实际能力和水平。因此,生产力表示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9.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C

【解析】AB 两项,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从主体的或感性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与题干不符。D 项,辩证唯物主义针对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严重缺陷,主张必须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0.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

A. 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两者是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

C. 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体

D. 两者是完全统一没有区别的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