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两宋宗室词研究

关键词:两宋,宗室,宗室词,创作心态,世俗化,个体化,文学史

  摘要

  对两宋宗室词的关注,早在当世就已开始。至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出现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后的《词综》、《词律》、《词谱》等著作对宗室词也多有涉及。到了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等人在宗室词的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唐圭璋先生,在宋词的辑佚、考辨、作家生平等方面作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在宗室词的相关性研究方面,也作了许多实质性的工作。宋代以前各个重要时期宗室文学的相关情况,已经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性论文,并有专著出版。然而宋代宗室文学专门性、系统性的研究,截止目前还是一片空白,依然是一片有待开垦的领域,宗室词的研究也是如此。这种研究现状与宋代宗室词的成就显然是不相称的。有鉴于此,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宗室词人身份、时代先后和分期、词作等方面进行了考订,探讨了宗室词研究的文学史意义、各个时期宗室词创作的具体情况。全文可分为引言、正文、总结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共十章。 引言部分论述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所在。 第一章:宋代宗室词人身份的确定。首先是对宗室概念的简单界定。然后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辨别,对《全宋词》等记载中所收的宗室身份进行了考订。由于宋代立国既久,宗室人数众多,同名、或名字相同相近者颇多,再加上一些资料的误记,宗室词人的有关记载多有误记之处,这是本章考论的必要性所在。 第二章:考订两宋宗室词人时代先后及其历史分期。本文对宗室词人创作的描述是以时代先后为序的,词人所处时代的顺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首先是对宋代至近代有关研究成果的回顾和评价,然后对收入《全宋词》等词籍的宗室词人所处时代进行了考订。在此基础上,采取以时代为主,适当考虑流派因素的标准,将两宋宗室词分为五个时期,即元祐时期、南渡初期(包含后元祐时期)、南宋中叶、南宋后期、南宋亡国前后。 第三章:宋代宗室词误收、重收的考辨。宋人词作,由于种种原因,互见于两部或两部以上的作家集中的现象很多,宗室词也不例外。宋词误收、重收的考辨,前辈学者作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用力尤多。本章就是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存《全宋词》等词籍中与宗室词人有关的误收、重收作品115首进行了详细考订。经过考辨,确定为宗室词的有四十一首,存疑词作二十二首,误收词作五十二首。 第四章:阐述探讨宋代宗室词的文学史意义。首先探讨宋代宗室社会地位变化和社会角色转换的有关问题。北宋中后期,特别是熙丰变法后宗室推恩制的改革引起了绝大多数宗室社会地位的变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化,宗室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现实,当然也包括中下层社会,他们从心理上调整了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两宋宗室文学的作品风貌和创作主体的心态,都有着不同于此前宗室文学发展的新特点。接下来分五个时期对宋代以前宗室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的回溯,从中可以看出,唐前的宗室文学活动,是一种士族化、家族化、集团化的文学活动,宗室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主要扮演着组织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最后探讨宋代宗室词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前代宗室作家创作活动中较为浓厚的集团化倾向,在两宋宗室的创作中几乎消失殆尽。两宋时期的宗室作家,更多是以个体身份出现在文学活动中,这种变化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值得讨论的话题。宋代宗室的文学创作,更多体现出世俗化和个体化的特点,这在以抒情见长的词中更为明显。作为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宗室词研究在流派的发展演变和继承方面,在宋词研究的拓展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五章到第十章侧重于个案研究,探讨两宋各个时期宗室词的相关情况。 第五章:探讨元祐时期宗室词的创作概况。元祐时期是宗室词的发生期,也是宗室词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代表性词人是赵令畤,他的词作风格、俗词创作、鼓子词创作以及词论,在很大程度上与元祐词坛息息相关,其成就在宋宗室词中也是屈指可数的。赵子崧的回文词创作,赵温之梅词的创作等,无不体现出元祐词坛的固有特色。 第六章:描述赵长卿词的基本风貌。赵长卿词在宗室词研究中,甚至在整个宋词研究中都有典型意义。他的词作,在很多方面都与元祐词坛有着很大关联,这也是本文将其创作划归后元祐时期的依据。这是一个被长期"遗忘"的作家,他的词尽管存在着缺陷,但在宋词发展史上,却有着值得重视之处。赵长卿词的接受、词集的分类、咏物词的特征、俗词创作、对元祐词的继承等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描述南渡初期的宗室词。赵彦端和赵师侠是此时的重要词人。尽管他们词作风格多样,有壮美之作,然而清淡自然却是他们词作的最大特点。此时寿词的创作,也反映了南宋特定的社会风尚。赵长卿与赵师侠的民俗民风词的创作,表明南宋初期宗室词人创作视野的开拓。 第八章:探讨南宋中叶宗室词的主要特点。南宋中叶是姜夔和辛弃疾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南宋历史上的多事之秋。隆兴和议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对作家的创作心理都有着较大影响。由于时代的原因,赵善括、赵希逢都或多或少受到辛弃疾的影响,他们的词中不时传达出时代特有的壮美之音。赵善扛与辛弃疾有过交往,但多作伤春之词,更多体现出花间色彩。其他词人,如赵希明等人,虽存词过少,却颇具特色。 第九章:描述南宋后期词的创作风貌。由于开禧北伐的失败和庆元党禁的兴起,再加上很多宗室词人,都与江湖诗派颇有关联,引起词人的审美心态和创作心理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姜夔词风的流行,是此时词坛的最大特点,赵以夫就是师法姜夔的。他的词,多咏物之作,然而由于时代的需要,赵以夫也创作了一些抒发黍离之悲的作品。另外一些词人,则注重对词的辞采方面的追求,如赵崇嶓等人对花间词的回归。然而冷峻的现实对于词人不可能没有触动,其中赵希迈、赵汝腾等人的作品就颇具时代感。 第十章:探讨宋亡前后的宗室词。这是宗室词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时期的宗室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赵必王象 虽然一些时代感较强的作品,大都作于宋亡以前。也许出于对诗词分野的认识,他的词对周邦彦继承颇多。赵必岊等少数词人,宋亡以后创作了一些抒写故国沦亡之痛的作品。而赵孟頫等人,宋亡之后仕宦新朝,他们的词中虽时有寄托,却很少直接抒发亡国之痛。赵孟頫词,可以说是他自身的一部心灵史,包括常常为后人诟病的应制词。他的词作更为集中地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富贵、向往隐逸和特定环境下的身世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孟頫词的文化史意义要大于文学史意义,也为研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思想较为"开明"的士大夫的独特心态提供了极好的范本。赵由儁现存惟一的词作为题画词,且与张炎词不无关系,反映了元代词作题材选则的新取向。 通过以上各章的考证论述,本文最后得出以下结论:熙丰变法后推恩制的改革,引起了宗室社会角色的转换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促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加入了词的创作队伍,创作了数量颇多的作品,并受到后世的一些关注。与前代的宗室文学相比,他们的创作更多体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个体化的倾向,也反映了宗室作家心态的变化。宗室加入词的创作行列,是词的平民化和世俗化值得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作为词坛的组成部分,两宋宋宗室词创作,尽管有时与主流词风有着较大的游离,但在多数情况下,还是体现出较为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流派特色,对于两宋宗室词的研究,不仅具备词史的发展流变意义,对于宋词研究领域的开拓也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