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617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之民间文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俗善政
【答案】美俗善政是一种民俗运用方式。它出自荀子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开始转向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荀子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不然,他们就会做出“国家失俗”的逆行。
2. 堪舆
【答案】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 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小小影响。
3. 接触律与模仿律
【答案】接触律与模仿律是在人类巫术得以建立的两种思想原则,得名于弗雷泽的《金枝》。费雷泽将二者统称为交感律。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是模仿律; 物体一经相互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是接触律。按照这两种规律可以引申出巫术施行的方法,即模仿或相似巫术和接触或感染巫术。“模仿律”和“接触律”
(类比与联想的应用)这两条最基本的巫术原理,不仅是各种法术构思的基础,而且也在医学技艺中得到广泛应用。模仿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通过破坏敌人的偶像,或针刺写有某人姓名、生辰的纸人,以期得到令对方遭厄运的愿望。接触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人痘接种的发明和对胞衣的处理。
4. 道情
【答案】道情戏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称作“道情”。清代晚期,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
地的道情,以“耍孩儿”、“清江引”等曲调为唱腔,吸收了梆子戏的一些乐器、唱腔和表演技巧等,逐步形成表演故事的道情戏。其内容多取材于道教故事,以劝善布道为目的,也演一些民间生活小戏和历史公案戏。按其流布地区,山西有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等,陕西有陕南道情、关中道情、陕北道情等,甘肃有陇东道情,山东有渔鼓戏、八仙戏等。道情戏早期多以皮影表演或坐班清唱,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搬上舞台,如陇东道情由皮影而发展为陇剧。
5.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6. 传说
【答案】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五类:①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 ②地方传说。故事本身常常涉及占代神抵、历史名人、能工巧匠,或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遗迹等; ③史事传说。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农民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 ④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⑤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7. 仙话
【答案】仙话是围绕仙人的活动而展开的故事。它在我国民间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独特的样式,是显著有别于神话故事的。神话产生于新时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仙话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最初的仙话故事中,有大量反映帝王惧怕白发与死亡,从而寻觅长生术的内容,采药炼丹尤其是屡见不鲜的内容,由此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与仙话的又一不同:神话中的神性是生而有之的,而仙话主人公的飞升则是凡人经过刻苦修炼获得的正果。
8. 神话—原型批评
【答案】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自觉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其产生也同弗雷泽的交感巫术原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因此,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二、简答题
9. 简述柳田国男民俗学思想的主要现点。
【答案】柳田国男是日本民俗学的奠基人,日本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为中心形成的。日本民俗学界习惯于把柳田国男提倡、指导和实践的民俗学称为柳田民俗学。其民俗学的基本立场是试图阐明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文化变迁。柳田国男的《民间传承论》是日本民俗学最初的概论书,此外他还著有《乡土生活研究法》、《国史与民俗学》等。在这些概论书中,柳田除论述了史学与民俗学的关系外,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民俗学思想观点:
(1)“一国民俗学”
《民间传承论》第一章的标题即“一国民俗学”。柳田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
(2)“重出立证法”
柳田国男认为民俗学是产生于历史学,并从历史学中独立出来的学问,其民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方法,即重出立证法,义称“蒙太奇式照相法”。这种方法是从多次重复出现的民俗现象中去分析哪些是基本部分,哪些是有所变异的派生部分。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先后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横断面来书写历史。这个方法长期为民俗学者所重视。
(3)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
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为:有形文化(目睹的)、语言艺术(耳闻的)、心意现象(意会的)。这个分类方法曾为日本民俗学者普遍应用。柳田国男的民俗分类是根据某种统一规则和标准,对民俗事象进行归类和整理。对研究对象进行整理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分类,一是根据比较合理的、统一的标准,整理过去的资料; 二是通过整理和分类资料,对以往的资料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避免资料的重复和浪费。
总之,柳田国男的“一国民俗学”、“重出立证法”以及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法都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了这门学问的进程。
10.宗族的组成要素。
【答案】较为完整的宗族的组成要素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1)宗族的丁口
在宋代以前,贵族和官宦的血缘组织可以形成世家大族,而普通人的族通常指“五服”和“九族”。后来,在民间,五服的范围即为血缘组织的范围,“出五服”就不算一家人了。讲到中国家族,动辄称九族。实际上,九代人不可能同时在世,在世的人一般不出“五服”的范围。这种族只是大家庭而已,依据人员的现实存在和有限的记忆来认同血缘组织,因而族的丁口范围总是固定的。一套称谓民俗标明了丁口之间的亲属关系。在传统社会或现在还比较重传统的地区,如果宗族大于九族,对九族之外,所指所称,基本上沿用上列亲属称谓,而不直呼其名,最起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