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大学文学院844专业基础课(民俗学、民间文学)之民俗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郭璞的民俗观

【答案】郭璞的民俗观是郭璞接受上古流传下来的怪异神话并吸收外来的佛教文化,按照民俗生活的原来样式对怪异神话进行解释的观点。他发现和收录了一些前人没有记载的神话传说类型。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谈到了炎黄帝族神系,群巫成集、木石崇拜、民间医疗、西王母不死药、仙山和神祭等中国的神话传说。郭璞在他的神话注疏中,展示了一个谷食丰硕、无有差别的理想境界,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归纳,在从前的古籍中是很少见到的,而他受到当时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特别是他借助了佛教的创教说模式,引入上古的怪诞神话,帮助人们能够见怪不怪地接受祖先创造的神话遗产,更是对保存中国古代神活的一个贡献。

2. 本草学

【答案】本草学是指中国古代的药物学。因古代药物学著作多称“本草”,故有此称。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之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采取、保存、加工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后世的本草学著作中,除药物知识外,还附载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西汉末期,“本草”之词出现。从这时起,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物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地位。东汉时期出现了现知的最早专著——《神农本草经》。此后,本草之学发展迅速,六朝时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划时代的代表作品; 唐代朝廷颁布《新修本草》,有“药典”之称; 宋代官方多次修订本草,其中以《证类本草》最为知名;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耗尽毕生精力,完成了《本草纲目》,被后人称之为药物学方面的百科全书。

3. 顾领刚

【答案】顾领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4. 舞论

【答案】《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

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5. 巴别塔神话

【答案】巴别塔神话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神话。传说人们为了避免洪水灾难的再次发生而修建通往天国的巴别塔。此事触怒了上帝,上帝不允许人类怀疑自己的誓言,于是上帝决定通过给每一个人创造不同的语言而将人们分隔开,于是巴别塔被迫中途停工。巴别塔神话在宗教艺术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明人类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

6. 分家

【答案】分家是一种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在中国家庭中,分家包括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兄弟分家,通常要邀请没有利害关系的族长及舅爷、姑爷来主持,有的还立下书面契约。分家时,有些东西是不能分割的,如祖墓、坟山等实物,地望、姓氏等名义; 有些东西是不允许分割的,如养膳田、祭田。分家,一方面是不断地瓜分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也逐渐积聚起一些共同的东西,成为血脉相连的凭证。家庭分立的另一方面就是宗族的合组。

7. 道情

【答案】道情戏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称作“道情”。清代晚期,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道情,以“耍孩儿”、“清江引”等曲调为唱腔,吸收了梆子戏的一些乐器、唱腔和表演技巧等,逐步形成表演故事的道情戏。其内容多取材于道教故事,以劝善布道为目的,也演一些民间生活小戏和历史公案戏。按其流布地区,山西有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等,陕西有陕南道情、关中道情、陕北道情等,甘肃有陇东道情,山东有渔鼓戏、八仙戏等。道情戏早期多以皮影表演或坐班清唱,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搬上舞台,如陇东道情由皮影而发展为陇剧。

8.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二、简答题

9. 联村组织的类型(依组织功能)。

【答案】联村组织是中型的社区组织,是若干相邻村落为了协同行动而结成的联盟。传统社会的民间联村组织,通常是在出现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例如崇拜地方保护神(包括为之建庙、筹办祭典等)、防匪、兴修水利、械斗。

联村组织的类型主要有:

(1)联村组织有理事会(由各村的代表组成);

(2)规约(开展集体活动的规范);

(3)有神庙(作为组织的精神纽带和活动中心);

(4)联村组织除了负责护水、防匪之类的事务活动之外,还定期或择吉日举办迎神赛会之类的仪式活动,形成社区习俗。

例如,台湾彰化平原的清代早期移民以泉州人最多,其次是漳州人和客家人,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械斗。由于当时的社会基层以自治为主,所以当地的地域组织比较发达,其中最大的是漳州人和客家人的七十二村联盟。这一联盟是清道光年间他们与泉州人械斗后的产物。他们集资修建了奉三山国王为主神的永安宫,里面还供奉械斗中死去的“勇士”。遇到年关不好的时候,该组织要举办王爷出巡绕境的活动。王爷巡境一般在农历三四月之间,具体日期由王爷降乱决定,经过各庄的顺序和路线己成为惯例。

10.“大跃进民歌”对民间文学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大跃进民歌”运动是以“大跃进”为背景,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相关联,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运动。“大跃进”民歌对民间文学产生了以下几点积极影响:

(1)民间文学创作主体的塑造和深化

“大跃进”民歌所以来的民间文学基础,使工农兵群众真正成为新的文学主体,“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局面被彻底颠覆。

(2)歌谣搜集整理工作的深入

当时的《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指出这“对于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首先是诗歌和歌曲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郭沫若为此发表了《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周扬主持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民歌座谈会,发出“采风大军总动员”。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周扬作了《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的发言。在此前后,中共各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也发出相应的“收集民歌”的通知。接着,在全国范围,掀起“大规模搜集”民歌,和写作“新民歌”的热潮。

(3)民间歌谣研究的延伸

歌谣学在我国有深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继“五四”时期之后的又一次研究热潮。在整体研究方面,有天鹰的《论歌谣的手法及其体例》,张紫晨的《歌谣小史》、朱介凡的《中国歌谣论》等; 在不同样式和不同的地方、民族歌谣研究方面,有黄勇刹的《壮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