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610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胙

【答案】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在古老的宗教体系中,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宗族内进行。中国古代的分胜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图腾文化中的宰杀和分食图腾圣物的古老习俗。后来逐步发展和演化,在祭祀文化体系中,以礼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分昨礼仪与一般的宗教文化中的图腾圣餐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之处,但就其文化含量而言,并非简单的图腾圣餐所能涵概的。

2. 美俗善政

【答案】美俗善政是一种民俗运用方式。它出自荀子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开始转向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荀子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不然,他们就会做出“国家失俗”的逆行。

3. 顾颉刚

【答案】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4. 母题

【答案】母题是英文Motif 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 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5. 民间口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6. 《摩柯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印度的灵魂”。

7. 神话—原型批评

【答案】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自觉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其产生也同弗雷泽的交感巫术原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因此,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8. 花儿

【答案】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起源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每年春季,甘肃、青海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花儿会,农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浪山赶会,蔚然成风。

二、简答题

9. 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答案】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频繁,远古时代那种靠步行去远方,以及用手提、肩扛、头顶作为负重和运输手段的原始交通和运输方式,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应运而生,并在其长期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运输行业和他们的生产习俗。

(1)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

交通运输行业习俗因其不同的运输设施和运输工具而产生差异。具体说来,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分为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

①陆上交通设施及其工具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直路近、弯路远的道理。于是,人们有意识地去修建直而平的道路。但是边缘地区因受地形的限制,绕道和曲径就难以避免。我国最著名的陆上交通,以大西北的丝绸之路和大西南的西蜀栈道最为有名,是绕道和曲径的最有力的佐证。

陆上交通工具有用人力拉的小型车辆,如独轮车和架子车; 有专用于城市交通的人抬轿子和畜拉轿车、公交车、私人轿车、地铁等; 还有东北地区冬季在冰封江河和雪地上使用的狗拉雪橇等。

②水上交通设施及其工具

民间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桥梁。桥梁是陆上交通的创造性延伸和补充,他们解决了河流山涧阻隔的困难,极大地方便了两岸贸易的往来。例如我国曾在黄河修建的浮桥; 西南各省的索桥,南北方皆有的石拱桥,以及遍布全国各地山村的独木桥、石板桥等。

水上传统的交通工具,有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大木排; 东北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桦树皮船; 西藏的牛皮船; 南方的木船和竹筏等。

(2)交违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因经济不断发展和日趋繁荣,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趋于精细,陆地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等,水上的船家、筏子客,各重要交通路口、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等,在业务方面都有自己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行业习俗,其行业特点表现为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交通运输行业的差异影响并造成了行业特点不同的局面。

①操作规范

吉林俗谚说:“车老板进店,赛过知县”是说载重的多套马车进店,需要高超的使役技巧,载货马车所用的马,除辕马之外,有“里套”、“穿套”、“外套”之别,可多达五六匹,以里套的作用最为重要。吃喝声就是喊给马的口令,一个长声“吁一”就是停,“哦”是朝右,“吁,吁、吁”三短声是朝左,“抬”是令马抬脚。

②路途规矩

“左门照”是说左面有障碍物,要当心; “右蹬空”是说右边有坑,需注意。有时前呼后应亦有不同,如前面喊“右边一朵花”,意为右边有一堆马粪,别踩在上面,后面则应“看它莫踩它”。

③禁忌

驼队在旅途还有许多禁忌,如锅不能翻,账房杆子上不准磕烟灰等等。驼队成员如夏季在旅途吃西瓜,必须将吃剩的瓜或瓜皮倒扣于路边干净地方,并排列整齐,以备后来者万一断水时用来解渴,这也可以说是戈壁瀚海的驼队长期传承下来的良俗。

总之,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频繁,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应运而生,并在其长期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运输行业和他们的生产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