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现代西方哲学之现代西方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表法

【答案】三表法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述“归纳方法如何从经验材料上升到一般”的结论时,对材料的分门别类的称谓,即具有表、缺乏表和程度表。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培根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建命起这一表或那一表之后,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罗列的实例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得剩下的唯一的因素能被断定是被研究性质的形式即原因。

2. 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

【答案】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又称莱布尼茨定律、作置换性原理。其内容是:①对于任何两个对象X 和Y ,如果它们等同,那么,属于X 的一切性质也属于Y ,反之亦然; ②凡适合于一个对象的仟何一件事,也适合于另一个对象。该原理的相反形式是如果适合于一个东西的一个性质不适合于另一个东西一个性质,则这两个东西是小相同的。与这个原理互相关联的另一个原理被称作“小可分辨者的同一性原理”,有时也被当作莱布尼茨定律的组成部分。

3. 斯宾诺莎的至善

【答案】斯宾诺莎的至善是指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高的幸福。至善就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便可以使人连续地永远享受到的快乐。斯宾诺莎认为世俗的幸福分为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三类。世俗人所追逐的名誉、肉欲等,不仅不能救济人和保持生命,反而有害。他把世俗的幸福和真正的幸福对立起来,认为世俗的幸福是恶,真正的幸福为善,最高的善为至善。他的至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善,至善是只要一经获得,一切具有这种品格的其他个人就都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斯宾诺莎说这种品格就是认识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的一致性。

4. 理性主义

【答案】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狭义的理性主义发展于17~18世纪的欧洲,代表人物主要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它把数学当作是知识的模型,赞赏公理化方法,并认为哲学方法应与数学方法一样。它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相联系的,可以从某个自明的第一原理推演出来。它还承认先天知识或理性真理的存在。广义的理性主义是相对于非理性主义而言的,是指诉诸于人类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它与强调宗教信仰、道德情感和情绪以及其他非理性成分的见解相对立。在这个意义上,经验主义也是理性主义。

5. 经院哲学

【答案】经院哲学是指天主教教会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是中世纪知识界的主导哲学,始于5世纪波埃修斯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的评注,盛行于11-13世纪。其核心问题是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它力图调和理性同信仰之间的冲突,以达到用哲学支撑神学的目的。经院哲学的主要操作原则是把辩证法、神学与逻辑方法相结合,以细致的分析见长,然而有时也流于琐碎。

6. 原子运动

【答案】原子运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学说。他认为原子具有能动性,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并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德漠克利特认为原子的漩涡运动是必然的,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7. 五路

【答案】五路是由托马斯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即“上帝的五路证明”。他采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原因观念,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因果链条,由可感事物向上追溯其最初原因。主要包括五种方法:①从事物运动或变化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第一推动者存在的结论; ②在世上存在动力因系统的基础上,论证一种终极动力因的存在性; ③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先从可能存在推导出必然存在,然后再从必然存在推导出自因的必然存在; ④根据世界上的完善等级这个事实出发,得出必定有一绝对完善的东西的结论; ⑤既然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那么,必定有一个存在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即安排世界的秩序而存在。

8. 谢林的宇宙精神

【答案】谢林的宇宙精神是指一种统一的创造性力量,并贯穿于自然这个巨大的生命有机体之中。他认为,自然整体是能动的“世界精神”。自然界的发展是作为主客绝对同一体的“世界精神”发展出自我意识的创造过程,主要经历了质料、无机体和有机体三个阶段。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宇宙精神的历史发展造成的。自然产物的进化是“宇宙精神”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表现。自然界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从客观向主观过渡和运动的精神化过程,从自然出发达到心智是自然哲学的必然趋势。谢林认为自然界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变化发展的思想,这就克服了机械论,为科学家提供了不同的看待自然的方式。

二、简答题

9. 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答案】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这是其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1)从本体论来的角度看: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现象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即理念世界。

(2)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柏拉图通过日喻、线喻和洞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10.简述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

【答案】斯宾诺莎的属性二元论代替了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他认为神具有无限的属性,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能认识广延和思想两种属性。按照斯宾诺莎的观点,广延和思想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而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

(1)广延和思想

斯宾诺莎认为广延和思想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实体的,他并不认为物体决定思想,或思想决定物体。他认为两者各有自己的样式,有形事物是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则是思想属性的样式。因为样式的相互作用只能在同一属性的因果系列中发生,所以事物和观念不能相互作用。但是,广延和思想既然从属于同一实体,两者必然有着对应关系。斯宾诺莎说:“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因果序列与观念的因果序列之间的样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身体和心灵

斯宾诺莎说:“心灵的命令、欲望和身体的决定,在性质上,是同时发生的,或者也可以说是同一的东西。”根据身心对应的原理,他得出了“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的结论,也就是说,“发生于身体内的东西无一不被心灵所知觉”。

总之,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并未突破笛卡尔的一元论。他虽解释了思想和广延、心灵和身体有互相作用和影响的现象,但又否认它们之间有互相作用和影响的实在。身心平行论只是把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转化为属性二元论而己。

11.休谟对实体存在的怀疑。

【答案】休谟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知觉的经验为基础、标准界限,而无从得知关于知觉之外是否有实体存在。休谟否认了实体作为知识对象的可能性,但他对“实体”观念的批判态度是怀疑论而非独断论。他没有否认实体,而是说,我们没有关于实体的知觉,从而也不可能有关于实体的任何知识,无论肯定实体还是否定实体的断言都不属于知识。至于知觉之外有无实体存在并不可知。本着这种怀疑论的精神,休谟依次否认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的可知性。

(1)对物质实体的否认

休谟说:“感官传来的这些感觉,究竟是否由相似的外物产生? 这是一个事实问题。”依照体漠的观点,事实问题需要借助于经验才能解决,但休谟说:“经验在这里,事实上,理论上都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