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现代西方哲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2.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答案】该观点的出处是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该命题意为凡事合乎历史必然性的都一定会把自己实现出来,“现实的”不等于“现存的”,而是按照历史理性必然要实现出来的,哪怕现在还未实现出来。该观点表明了历史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历史本身具有的合理动力,这种内在联系的规律隐藏在现存事物和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的后面,作为绝对精神的隐秘计划而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
【答案】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是其政治哲学的重要概念。市民社会是独立的个人的联合,是一种相对的全体。市民社会包括需要的体系,是指在能满足各种需求的经济活动、公共权威、司法和公司的管理中的组织和实践活动。市民社会分为廿个等级:①实体性等级,是指农民阶级,它依赖于自然界:②反思等级,是指产业等级,它倾向于自由的经济活动; ③普遍等级,是指公职官员,它以公众利益为职业。黑格尔认为,在市民社会中,人们成为有产阶级,具有平等的公民权利,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并存在确定的法律制度来保证个人自由,协调个人的需要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
4. 康德的意志和意欲
【答案】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由我们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所决定的,是应当和义务的源泉。意志与自律、自由和自发性相联系,并与实践理性自身同一。意欲是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既被意志决定,又受感性的影响。意欲由外在原因所决定,属于他律。它在绝对命令和欲望之间作选择:它选择绝对命令,因而是善; 它选择按照欲望活动,因而是恶。康德的意志与人的选择能力相分离,如此,既维护了善良意志又解释了恶存在的原因。
5. 经验论
【答案】经验论是对知识和实在的一种哲学研究力式。其中心论点是:一切知识或一切有关世界的有意义的论述,都与感觉经验相关,可能的感觉经验的范围就是可能的知识的范围。经验主义研究推崇具体性和特殊性,提倡严格的明晰性和精确性标准,主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实在
性的最佳知识,拒绝一切非理性的、迷信的主张。该主义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提供对普遍概念、数学和逻辑的先天必然真理的满意说明。经验论与“理性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6. 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
【答案】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又称莱布尼茨定律、作置换性原理。其内容是:①对于任何两个对象X 和Y ,如果它们等同,那么,属于X 的一切性质也属于Y ,反之亦然; ②凡适合于一个对象的仟何一件事,也适合于另一个对象。该原理的相反形式是如果适合于一个东西的一个性质不适合于另一个东西一个性质,则这两个东西是小相同的。与这个原理互相关联的另一个原理被称作“小可分辨者的同一性原理”,有时也被当作莱布尼茨定律的组成部分。
7. 共相
【答案】共相是指普遍的、共同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共相,是指具有这样性质的东西,即它可以述说于许多主体; 所谓殊相,是指不能这样述说的东西。”哲学家们针对共相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著名的有实在论、唯名论和概念论。实在论认为共相是客观实在,唯名论认为共相是普遍名词,概念论则认为共相是由心灵产生的概念。
8. 四假象说
【答案】“四假象说”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哲学观点。他为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认为人们之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假象,是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而这种错误观念的产生根源是认知主体的幻觉。培根把这些虚幻的假象分为四种“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这个理论解决了认识论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要求得真知,根本就在于消除妨碍认识的因素,而培根所提出的四种假象正是人们通向真理的重大障碍。
二、简答题
9.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他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其他的善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
(1)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享赋和天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的幸福是出自人的自然享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无能力实现的目的或无目的之能力,都是非自然的。人的生命是目的与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性。那么,幸福必然是有理性的活动状态。
(2)德性与快乐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有德性
的活动伴随着痛苦,那么它只能被认作是悲惨,而不是幸福。他认为幸福的人就是“那些按照完全的德行活动,在一生中而不只是一个短暂时期有充足的外来好处供给的人”,只有神才是不需要任何外来好处,只通过自身本性的完善便能够得到幸福的存在。人类只有借助一些外在好处,才能实现自身的德性。
(3)利他主义亚里士多德强调财富、名誉和闲暇等外在好处不是幸福的原因,不赞成以外在好处为追求目的。他明确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善人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尽其所能,在必要时献出生命。”他主张抛弃财富、名誉和人们普遍争夺的利益,保持自身的高尚。
(4)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他强调德性是幸福的本质,也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德性都不是幸福,但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离幸福更远。
10.如何理解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
【答案】“存在即被感知”源自英国(爱尔兰)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
(1)基本含义
“存在即被感知”是指一切物体的存在都离不开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者说存在于心灵之中。他强调人的感觉经验,认为一个事物的存在不是因为它存在着,而是因为你感觉到了它。这种观点把人的感觉放在客观事物之上,认为感觉第一,万物来自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评价
贝克莱的哲学理论属于经验主义哲学。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的人的一种机能,物理对象只不过是我们一起经验到的感觉的累积,习惯的力量把它们联合在我们心中,经验世界就是感觉的总和。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11.简述智者的方法。
【答案】智者常用的方法是论辩术和雄辩术。
(1)论辩术
智者通过不恰当的区分,混淆概念,提出不适当的定义以及制造矛盾的方式进行论辩。论辩术主要通过对话实行,通过一层层的带有暗示或者限制回答力式的提问,智者最终诱使对力一接受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是明显荒谬的。智者的论辩术带有逻辑推理意味。
(2)雄辩术
智者的雄辩术是滥用修辞的手段。这种方法诉诸大概、可能,通过对人的情感和信念施加作用,而不是通过明确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方。
(3)智者的方法与辩证法的比较
智者的方法与辩证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辩证法是在思索一般概念和个别事例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