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米利都学派

【答案】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源于元质,最终又复归于元质。同时主张世界起源于一种永恒的运动,是由演化得来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基质是气,大地呈圆桌形状,气包围着万物。他们的哲学的共同特点是寻求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他们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米利都学派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2. 自然说

【答案】自然说是指人应按照自己本性决定自己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的学说。“自然”源于自然哲学中的本原观念,指人类本性。智者认为国家的起源、人类社会的法律和习俗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与人的本性并不一致。自然说认为传统的法律和落后的习俗都是约束人的本性的,人们应抛弃它们,按照自己本性去生活。关于人的本性,持自然说的智者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是弱肉强食,有的认为是天生平等。

3. “是”和“应该”之分

【答案】“是”和“应该”之分是指休谟提出的作为对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的逻辑区分。事实陈述描述世界“是”怎样的,这被认为与价值无关; 价值判断规定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这被认为是评价性的或规范性的。描述和评价被认为是不同的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从非道德判断中推演出道德判断,从一个事物“是”什么中不能推出该事物“应该”如何,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

4. 伊壁坞鲁的快乐即善

【答案】伊壁鸿鲁的快乐即善是伊壁坞鲁关于快乐的探讨,其伦理学被称为快乐主义。按照感觉主义的准则,快乐具有崇高的价值。感觉证明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这一常识的正确性,感情显示了趋乐避苦的自发性和自明性,另外,视快乐为幸福也是在人类生活中形成的前定观念。伊壁鸡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他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快乐:自然的和必需的,自然的却不是必需的,既不自然又不是必需的。他又区分了强烈但不能持久的快乐与平静而长久的快乐,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并认为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

5. 实践知识

【答案】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

6. 黑格尔的异化

【答案】黑格尔的异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活动,某物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相分离,使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某物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是先从绝对理念出发,再异化为自然界,最后在更高阶段克服异化返回自身。他认为,每个范畴都必须异化为它的对立面,对立面原先就包含于这个范畴中,在异化状态中,通过在更高阶段的运动达到更高的统一,而统一自身需要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异化。异化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每个人异化于自我和社会实体。

7. 四线段

【答案】四线段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按照其清晰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柏拉图将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认为认识具有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他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叫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两者属于意见,后两者属于知识。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因人而异,如诗和文艺作品: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如物理学; 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 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

8. 康德的目的王国

【答案】康德的“目的王国”是指一个理想世界,其中每个理性存在者都被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每个理性存在者的追求都符合普遍法则的要求,而且是由他自由地制定的。在目的王国中,理性存在者之间没有个人和私人目的内容的差别,具有普遍形式的特点。在这里,每个人不仅与他人的目的没有利益冲突,而且还帮助他人实现其目的。他认为这就是至善,因而是“理想的”世界。由此他把上帝当作目的王国中立法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上帝概念是道德生活中必要的道德公设,这为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提供了基础。

二、简答题

9. 笛卡尔是如何怀疑数学观念的。

【答案】(1)彻底的怀疑

笛卡尔在论述了我们无法分清梦和醒之后,追问道:“数学以及类似这样性质的其他科学,由于它们对待的都不过是一些非常简单、非常一般的东西,因而似乎都含有某种确定无疑的东西。

因为不管我醒着也好,睡着也好,二加三总是等于五,正方形总不会有四条以上的边; 这样明白、这样明显的真理,看来是决不会有任何虚假和不确实的嫌疑的。”但是,这也只是未经推敲的印象而已,笛卡尔的怀疑是彻底的,即使像数学观念这样明白清楚的对象也可以被怀疑。

(2)上帝的欺骗

笛卡尔认为,有一个全能的上帝,恶作剧般地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对象放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并使它成为我们思想的对象,使我们每次在二加三上,或者数一个正方形的边时弄错。因为上帝的欺骗与他的全善相冲突,因此,笛卡尔假定存在一个“邪恶的精灵”用尽机智欺骗我们。笛卡尔说:“我的怀疑并不是漫不经心或轻率,而是有很强的、考虑成熟的理由的。”

(3)对未经哲学的论证、自身基础不稳的数学的怀疑

笛卡尔说,如果我们要在科学上找到什么经久不变的、确信无疑的东西的话,我们就必须不去判断这些思想,跟那些一眼就能看出错误的东西一样,不对它抱太多的信任。由于我们无法肯定数学的观念是清楚明白、确定无疑的,所以我们只能处于对数学观念的怀疑之中,而不能把它们当作确实无疑的来信任。换言之,未经哲学的论证、自身基础不稳的数学不能成为知识的第一原则。

10.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观点。

【答案】(1)现实政体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希腊城邦的宪法和政制的基础上,对各国政体做了形式上的区分。

①政体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把政体划分为两种:为了公民共同利益的好政体和为了执政者私人利益的坏政体。每一种政体又分为三个属:

a. 好政体包括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立宪制; b. 坏政体则依统治人数的多寡分为由一个人统治的暴君制、由少数人统治的寡头制和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

②政体优劣的决定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而是统治者的德性和目的。每一类坏政体都是由相应的好政体蜕变而来的。例如,由一个人统治的政体,如果统治者贤明,则为君主制,反之,则为暴君制。君主制蜕变为暴君制,同样地,贵族制蜕变为寡头制,立宪制蜕变为民主制。

(2)最理想的政体和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区别了最理想的政体和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①最理想的政体

最理想的政体是君主制,公民被一个在各方面都最卓越的人统治,并被他当作自由人来统治。②现实中最佳的政体

在现实政治中,没有一个人有高于其他任何人的统治资格。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现实政治中,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成分:非常富有的阶级、十分贫穷的阶级和居于两者之间的阶级。根据他的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