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谈谈新闻媒介在舆论导向方面的作用。
【答案】(1)舆论导向的含义和内容①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②舆论导向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a. 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b. 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c. 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③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我国的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社会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由媒体的政治责任所决定的,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坚持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我国媒体而言极其重要。
(2)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新闻媒介能反映、影响和组织舆论
①新闻传播事业反映舆论,是反映群众的情绪和意向。新闻机构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表达了群众对事变的议论,对是非的评判。
②新闻传播者通过对舆论有选择的反映,起到对自发舆论的集中、放大和强化,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作用,这即是组织舆论。
③对于那些他们所不赞成、所反对的舆论,则给予驳斥、抨击,并以他们所赞成、所支持的舆论取而代之,这即是影响舆论。
④组织舆论和影响舆论不等于制造舆论,制造舆论是无中生有,毫无根据地大肆渲染,人为地制造宣传强势; 而组织舆论是扶弱为强,扶小为大,因势利导,是对客观存在的舆论的反映和强化。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是指对一个时期社会舆论、社会行为、社会心理能够产生正确引导和影响作用的新闻舆论。当前,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应不遗余力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唱响发展的主旋律,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中来。
新闻传播事业实现引导舆论的功能时,应注意广泛地反映各个阶层群众的情绪和意向,积极表达他们对事变的议论和对是非的评判,要通过群众的褒贬和扬抑,根据本阶级本政党的意志,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
2. 《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各自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点。
【答案】(1)1942年《解放日报》改革的基本要求
①版面安排上。改版前,《解放日报》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严重脱离了抗日根据地斗一争的实际,脱离了党的工作中心,是党八股的一种表现。改版后该报把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在加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②在整风宣传方面。《解放日报》把整风运动作为一个宣传中心来抓,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同时还办专刊辟专栏,宣传形式多样,有广度也有深度。发表大量批判尊孔复辟的文字,有力动摇了封建统治。《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大事,是一大发明。《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文体之一。各种不同形式的评论,使报刊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有助于读者明辨是非。
(4)抗日战争时期报刊文体的丰富
《解放日报》改版后,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同时还办专刊、辟专栏以宣传整风运动,并创刊《一得书》杂文专栏,刊登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杂文和小品文。《解放日报》的著名专刊《学习》还专门刊登有分量的理论文章。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报刊文体的改进
1956年,《人民日报》进行改版。改版后,《人民日报》的社论及其他评论文章,题材广泛,大多短小生动,出现了一些从实际中提出问题进行批评分析的好文章。《人民日报》还创办了文学性副刊,刊登活泼、明快、尖锐的短文和文艺作品。
总之,中国的报刊文体一直在不断地丰富与完善之中,其形式与内容的改进是报刊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进程。
3.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有哪些?
【答案】鸦片战争后,一些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有识之士发表文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一系列办报主张。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早期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带有一定的“空想”成分。但在当时,算得上是前所未有的远见卓识,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近代报刊认识的最高层次,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维新派报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1)关于报刊的地位与作用。
郑观应认为,开办报馆“其益甚多”,报道“灾民流离困苦情形”,社会各界可以“施衣捐贩,源源抱注,得保孑遗,此有功于救荒”; 十大夫通过报刊,可以“足不逾户而周知天下”,“有功于学业’夕; 报刊通过揭露“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有功于除暴”; “其余有益于国i}一、民情、民防、商务者,更仆数之未易终也”。洪仁环认为“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物价低昂,事势常变。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夕,其结果“风俗日厚矣”。
(2)报刊应议论时政,监督舆论,主张言论自由。
他们十分强调报刊“通上下之情”的作用。王韬认为报刊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
以下逮”。郑观应说,要使“民隐悉通,民情悉达……则莫如广设日报矣”。王韬等人反复陈言要仿效西方办报方法,要求开放言禁,允许报纸“指陈其事,无所忌讳”,以便形成“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之风。
(3)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自由办报。
他们认为,西方入侵中国,外报起着推波助澜作用。他们对清政府“于己之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的报刊出版政策极为不满,大声疾呼:“国之利器,不可假人! ”郑观应认为,如果国人有了自己的报纸,“遇交涉不平之事,据理与争,稗天下共评曲直”,那就会大张国威。
(4)关于新闻文体、文风方面。
洪仁开指出:“新闻馆,以报时事常变,物价低昂,只须实写,勿着一字浮文。”提倡浅明文体,反对“不务实学,专事浮文”的不良风尚。郑观应认为报刊应“据事直书,实事求是,而曲直自分,是非自见,必无妄言谰语,子虚乌有之谈,以参错其间,然后民信不疑”。王韬提倡“自抒胸臆”、“辞达而己”的报刊文风。他的文章不拘一格,形式自由,酣畅淋漓,洒脱自如,开报章新闻体先河,广为后人效法。
4. 试论清末民初我国报业大发展的历史原因。
【答案】(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I}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报刊种数剧增。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