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论述题

1. 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试论述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不同之处。

【答案】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但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闻传播工具,在许多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

(1)在办报思想上,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

①如米怜写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申报》发表的《本馆告白》和《申江新报缘起》,都就办报的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其他有关问题,向读者作了说明。

②反观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邸报刊载的是可以抄传的官方文书,而这不过是朝廷有关官员的一项工作; 刻印与发行京报,也只是报房用以谋利的手段,至于它的宣传口的、社会作用,报房主人是不用考虑的。

(2)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早期的外报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为《察世俗》、《东西洋考》等,以刊载文章为主,也有新闻报道; 另一类,如《各国消息》等,以刊载新闻为主,或只刊载新闻。在19世纪40-}-60年代的外报上,新闻报道和广告日益增多,插图也屡有出现。在70年代以后,随着日报的兴起,插图和广告更多,大多数外报都刊载文艺作品。1897年,《字林沪报》附出《消闲报》创刊,成为最早的中文报纸副刊。早期外报大多数为书册式,70年代创刊的日报改为单页式。简单的标题和粗略的分栏,是早期日报版面的一个特点。起初只有“选录京报”、“中外新闻”、“近日杂报”一类栏日式综合标题。当然,版式、插图、副刊,这些都是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所没有的。

(3)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①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从最早的外报起,就有专门的编辑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处理稿件外,还要制作标题、设计版面。由于采访新闻的需要,专做外勤的“访事人”(访员)也应运而生。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新闻传播媒介的社会作用,也由此日益显露出来。报馆内部设有编辑部门、经理部门等,采写、编辑、校对、印刷、发行、广告等都有相应的工作制度,有的报馆还有成文的章程与条例。财力雄厚的报馆,还成为产业中心,以出报为主,同时出版期刊与图书,甚至兴办文教事业与工商企业。

②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报纸所没有的。邸报运作属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 刊行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没有专业的编辑人员。

(4)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当邸报、京报还在手抄、木刻活字(或胶泥活字)印刷的时

候,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

①首批中文近代报刊是木板雕印的,但很快就出现了石印和铅印。1834年美国传教士将一套汉文木刻活字送往美国波士顿,复制成铅铸活字后送回中国。1838年法国传教士也在巴黎复制了一套汉文铅字。19世纪50年代,外国人办的印书馆又制成电镀汉文字模和以24盘常用字为中心的元宝式字架。这些成果,逐渐为各报所采用。最初用手摇印刷机,每小时印数百张,用中国生产的连史纸,单面印刷。《上海新报》首先采用国外进口的自报纸,两面印刷。而首先采用煤气印刷机的是《文汇报》。石印技术在30年代传人中国,1838年创刊的《各国消息》就是石印的。从80年代初开始,中文各报陆续采用电报传输新闻稿,加强了时效性。至于外文报刊,从开头就用铅字排印,印刷和纸张都优于中文报刊。

(5)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传递的是官方文书,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要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 京报主要在北京发行,数量也不会很多,报房主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普通商品投向市场,不会重视其传播效果和影响。

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的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上述各方面的情况说明,外报是与中国古代报纸有着不同特点的近代报刊,产生这些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时代前进了,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提高了。虽然近代报刊与古代报纸长期并存,但前者取代后者已是必然趋势。

2.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时代思潮,请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1)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在人类文明的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下,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变得越来越易于存储、加工、传输和使用。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时代思潮的一次革命。今天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因特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回顾它的产生和发展,这一30年前“冷战”的产物,走过了一条从战争机器到教育科研到商业使用的发展道路。

①在“冷战”中初具雏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50年代,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全球,展开了军事技术竞赛。1963年,在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工作的拉里·罗伯茨提出的“分组交换”技术的设想,解决了抗摧毁性网络的难题,成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了一个有关广域网络的项目,开发一个称作ARPANET 的网络。

②在教育科研中发展

1969年11月21日中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中的一台计算机与千里之外的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台计算机相连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正如20年后《时代》周刊评论的那样:这宣告了网络世界的到来。1982年,美国国防通信局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 )为ARPANET 建立TCP/IP口协议,这是全球因特网正式诞生的标志。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 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 )将分布在各地的巨型计算机联网同时建立和利用当时己有的地区网,形成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NSFNEToNSFNET 发展成为美国境内的广域

网的骨干基础。以后随着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建网并互相联网,最终形成了国际互联网络,也就是今天风靡全球的因特网。

③因特网的历史性飞跃

因特网的商业化导致了它的历史性飞跃。因特网的商业使用使其通信、检索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世界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传统媒体、政府部门、政党、军队、宗教组织以及工商企业和家庭个人纷纷上网。到1994年底,因特网连接了150个国家和地区,3万多个子网,320多万台v 一算机主机,直接用户超过3500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毛}算机网络。

(2)互联网在技术上的革新令人刮目相看,同时,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也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社会人们交流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方式。大众媒介的功能如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和教育以及提供娱乐等通过因特网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传统大众媒介。

①监视环境

在现阶段,因特网在监视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新闻报道一旦上了因特网,报纸不再受到版面的限制,不再受到截稿时间的限制,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1999年5月8日5点45分(北京时间)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于6点通过电话向《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胡锡进报告这一消息。《人民日报》网络版在9点25分发布了使馆被炸的第一条报道,11点55分发布了电话采访吕岩松的现场目击记,在全世界首次披露除邵云环外,还有许杏虎、朱颖两人遇难。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它们的网络版突破了视听的局限,可以进行深入报道,报道的内容可以储存,而对一些重大事件,可以在现场直播的同时在网上直播,使传播的范围无限扩大。

②决策参与

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是发挥决策参与功能的先决条件。因特网向用户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因而也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因特网作为一个自由的信息平台,公众的意见得以迅速、及时、充分反馈到传统媒介或决策机构,甚至可以通过E-mail 与国家最高领导人对话。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因特网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新的途径。2000年2月上海市人代会期间,上海市民除了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人代会议程、政府工作报告、代表讨论情况,更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参政议政。会议期间,市人大网站就收到市民通过E-mail 发来的各项建议253件。

③文化传承与教育

因特网以其特有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网络学校”。目前我国华南师范大学等一些学校己经着手开发远程教育支持系统。其教材取自国内著名教师的讲义以及国外最新发展动向,并采用多媒体方式表达。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并且传统大众传媒如广播电视大学也不可能做到的是,网络学校可以每天24小时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阅读电子教材,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进行讨论,教师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可以将测试题传到学生的电脑上,学生在答题后马上可以知道测试结果。

④提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