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814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

【答案】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之和,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表现在:

(1)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

①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

②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正好同价值相等。

(2)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绝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 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2. 论述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

【答案】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等,同一笔货币被反复使用便产生虚拟资本;

②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以资本所有权证书的形式进入流通,同一张所有权证书或债权凭证反复交易就形成纯粹的虚拟资本。

(1)信用制度对虚拟资本的影响一一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①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②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股票,债券等资本所有权证书,可以获得定期收入,并且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殖,也逐渐被视为可以独立地获取收入,成为具有小同于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③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股票,债券的成功发行并从购买者手中获得现实的资本,并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依托于庞大的信用体系,特别是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参与。

(2)虚拟资本也对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①银行资本本身的虚拟化。随着有价证券独立运动的发展以及有价证券高收益的性质,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逐渐同意债务人用有价证券来担保获得贷款。这使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现金(银行券),二是有价证券。银行资本的虚拟化不仅表现为发放贷款时作为担保手段吸纳的股票、债券等,还有相当部分是银行作为一项投资直接购入的企业股票、债券;

②虚拟资本还导致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金融衍生品指以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作为买卖对象的金融商品。如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期权等。这些金融衍生品具有双重的虚拟性:一方面是实物资产价值在传统金融工具上的虚拟,如股票,债券等; 另一方面是已虚拟的传统金融工具对金融衍生证券的进一步虚拟。衍生证券的利润已经与实业投资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源于衍生证券市场上的利润再分配。

3. 什么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其价值周转方式有哪些不同?

【答案】(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含义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价值需要更新为止,它们的价值也就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之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资本周转方式上存在差异,它们的周转速度也不相同:

①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 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

②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 流动资本则需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

③固定资本的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较为缓慢,周转期长; 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越慢; 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4. 货币与资本有什么区别? 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的?

【答案】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是指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自行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则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①货币和资本是通过不同的流通方式表现出来的。货币是商品流通方式,即商品一货币一商品,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获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资本通过资本流通方式表现出来,即货币一商品一货币。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具有增殖性,而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资本是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的。

②货币和资本的流通内容和目的不同。货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目的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而资本流通的内容在于终点的货币大于初始投入的货币,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货币价值更多的价值。

③货币和资本流通的限度不同。前者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 后者对于价值增殖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其运动是连续和周而复始的。

(2)货币转化为资本

①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②资本流通公式是:G (货币)一W (商品)-G' (更多货币)。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什么,也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③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小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④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 阶段的货币上。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 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 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