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06教育专业综合之心理学基础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神经回路
【答案】神经回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而构成的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是一种脑的信息处理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反射弧。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神经元的连接方式除一对一以外,还有发散式、聚合式和环式等。这种形式使神经元活动能引起更多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 依恋
【答案】依恋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矛盾型。依恋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3. 语言理解
【答案】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理解语言一般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知觉阶段、解析阶段和应用阶段。知觉阶段是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语言刺激,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的加工。解析阶段是将语言材料中的单词转化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语言理解还表现在对言语刺激作出某种特定的反应,这是语言理解的应用阶段。正确的应用表明着理解,而错误的应用说明理解得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造意义的过程。语言接受者在头脑中想象语言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期待、推理的活动去揭示语言的意义。理解语言依赖于人们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4. 神经元
【答案】神经元亦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通过细胞突起,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官相接触。神经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神经元形态很多:按突起的数日常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按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
运动神经元。神经元之间通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这种传递包括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二、简答题
5. 学习策略的教学应注意些什么?
【答案】根据托马斯和罗瓦提出的具体学习方法的有效学习原则,学习策略的教学应注意: (1)学习策略特定性
特定性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研究者发现,同样一个策略,年长的和年幼的,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例如,阅读时写提要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对幼儿则可能相当困难。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必须给学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的策略,而且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策略。
(2)策略生成性
策略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这就是要求学习者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要想使一种学习策略有效,这种心理加工是必不可少的。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有:写内容提要、提问、列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向同伴讲授课的内容要求。生成性程度低的策略有:不加区分的画线,不抓要点的记录,不抓重要信息的肤浅的提要等。
(3)对策略有效的监控
教学生何时何地与如何使用策略似乎非常重要。尽管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教师却常常忽视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自己能行。在教学的中应注意,如果交代清楚何时何地与如何使用一个策略,那么有可能记住和应用它。
(4)个人效能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成绩和态度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知道何时与如何使用策略,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使用这些策略,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是不会得到提高的。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有些策略训练课程必须包括动机训练。学生还要有信心学好学习策略,树立学习策略学习的个人效能感。教师要树立这样一个意识:在学生学习某材料时,要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和测查,并且根据这些评价给学生定成绩,以此促进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并感到使用学习策略学习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6. 定向反射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指什么?
【答案】(1)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这时,个体的心率就会起变化,注意力也会朝向刺激物,其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吸吮)立刻停止。如果隔很短一段时间刺激物又重新出现,引出定向反射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同样的刺激物如反复呈现,最后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定向反射习惯化。
(2)在个体己对某种刺激物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物,这时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他能将新刺激物与旧刺激物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为定向反射去习惯化。
7. 如何理解“人是科学家”这一命题?
【答案】“人是科学家”这一命题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凯利在《个人建构心理学》中奠定了认知理论在人格心理学中的地位。这种理论认为,处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经历了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或观点,对以后生活的影响也不同,这些人格的差异都是由于不同的人建构世界的方式不同。凯利提出了“人是科学家”的命题,意即每个人都像科学家一样,总是试图认识世界。科学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确定性或减少小确定性。每个人都像科学家一样,不断地对经验给以概括,通过概括,就能发现一些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而与另一些事物区分开来。这种对事物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的认识,就形成了对世界的建构。凯利认为,任何建构都是双极的或_分性的,如友好—敌意、热情—冷淡、善良—邪恶。
8. 试分析比较各种归因原则。
【答案】对各种归因原则分析如下:
(1)扩大原则
扩大原则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结果愈不利于他自己,或者其行为表现违反了社会认可的规范,人们就愈容易把其行为归结为内在原因。例如,一个人尽其所能,尽其所有来帮助别人,甚至使自己陷入穷困之中也义无反顾,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他帮助人完全是出于善良热情、慷慨无私的人格品性。
(2)折扣原则折扣原则是指对于一个行为结果,如果同时存在着几种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其中某一原因引起这个特定结果的作用就要打折扣。一个青年在车站上主动帮助一位老人拿东西,是该青年有乐于助人的好品格吗? 人们往往会对这个原因打折扣。因为还存在其他可能的原因,如他们两人是亲戚,或者青年是受人之托帮忙,也许是有偿服务,甚至有不良图谋等等。
(3)非共同效果原则
非共同效果原则是指如果个体知道了一个人可以通过几种途径达到一个目标,并且知道他选择了其中一种途径,那么个体就可以比较被他选择的途径和没有被他选择的途径各自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推断他为什么如此行动或做出此决定。被选择的途径和没有被选择的途径所产生的共有后果不会是行为的原因,两者不共有的后果才是其行为的真正原因。
(4)协变性原则
许多时候要推论出他人行为的真正原因,需要做多次的观察,此时进行归因就要依据更加全面的协变性原则。
a. 行为的原因究竟在哪个方面,则需要综合利用三种不同的信息来进行推论。区别性信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具有特异性、针对性; 一致性信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众不同; 一贯性信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始终如一。
b. 三种信息的组合不同,推论出来的行为原因也不相同,但是能够说明行为真实原因的组合只有二种:区别性低,一致性低,一贯性高。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本身; 区别性高,一致性高,一贯性高。此时行为的原因在客观刺激物; 区别性高,一致性低,一贯性低。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