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公共政策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评价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答案】(1)政策分析学者提出了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①常规变化模式,即政策在保持基本方向或日标的前提下发展演化,或新旧政策之间保持较大程度的连续性。常规变化模式以“吸取经验教训”的学习类型为基础。

②范式转换或中断一平衡模式,即政策连续过程出现中断或飞跃,新政策取代旧政策。范式转换模式以“社会学习”(即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别是价值观、意识形态变化的感知)作为基础。

(2)常规的政策变化和政策风格

①公共政策往往存在惊人的连续性,大量的公共政策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以往的政策和实践的延续。这一类政策变化就是“常规的政策变化”。在这种变化模式中,允许在没有改变政策基本方向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政策做出修改和补充。

②政策变化的常规模式(即政策所具有的高度的连续性)的原因,乃是在于同一批政策参与者或团体长期主宰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的脉络和途径中来加以处理。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风格。

③政策风格是政府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政府在政策过程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政策风格由政府解决问题途径和政府与社会团体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所决定。政府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分为“预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反应)”两种。

④综合看来,影响政策风格的变项主要有两个:a. 政策主体的构成,其中包括行动者及其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 b. 国家所具有的自主性,包括行政管理能力等。

(3)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

①在此种政策变化模式中,公共政策这个共同体所持有的“政策范式”,诸如关于社会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办法,政策所具有的方向、目标及其所赖以生成的价值观、信念、意识形态等发生转变,而引起这种变化往往是社会学习过程。范式变化表现为政策连续性的中断,或政策渐进过程的中断(因此又称中断一平衡模式)。

②一个政策范式是与政策活动者紧密相关的智力构造,它本质上是相关的政策公共政策活动者所持有的一系列知识、经验、观念。

“政策范式”概念的倡导者霍尔分析了政策范式变化过程,他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a. 范式稳定性。在这一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被制度化,并进行政策调整。

b. 反常的积累。在这一阶段,与现存正统不相适应或相矛盾的现象出现,或现实世界的发展超越了正统所能解释的范围。

c. 实验。在这‘阶段,人们努力扩展现有的范式,以说明反常。

d. 权威的破灭。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官员和专家失去信任,新的参与者向现有的范式挑战。 e. 争议。在这一阶段,争论遍及公共领域,并包含了更大的政治过程(包括选举和党派争论)。 f. 新范式的制度化。在这一阶段,新范式的倡导者经过或长或短的时期而使范式获得支配地位,他们改变现有的组织和决策安排以便使新范式制度化。

2. 简述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答案】(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

作为政治系统运行重要环节的公共政策,必然服从于和服务于政治系统中公共权力所规定的意志、利益、任务和目标,这就是公共政策的政治性特征。政治系统是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与机构,政府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权力是由政治系统通过合法的途径授予的。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机构制定与实施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维护和巩固现行的政治统治。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在阶级社会中有时又表现为阶级性。当政治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与其他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矛盾具有对抗性质时,政治性就表现为强烈的阶级性; 而当二者的矛盾属十非对抗性时,政治性中的阶级性就不太强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阶级,但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政治现象都带有阶级斗争的内容。因此,作为政治系统运行主要内容的公共政策也不全是具有阶级性的。

(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与公共政策政治性相对应的特性是其公共性。日本公共政策学者药师寺泰藏认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社会公共管理,维护社会公正,协调公众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与手段。因此,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发展,从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各种行为规范。离开了公共性,公共政策就有可能变为某些个人、团体、阶层谋取私利的下具。

(3)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以及贯彻统治阶级意志的政府所具有的特殊利益与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公众的利益一致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当政治上、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以及由它们推选的代表组成的政府,所具有的利益与社会绝大部分公众的利益不相一致、甚至发生冲突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会相互矛盾。

3. 什么是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

【答案】(1)政策评估的含义

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其日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2)政策评估的意义

政策评估作为一种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政策运行

过程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政策评估对于改进政策制定系统,克服政策运行中的弊端和障碍,增强政策的活力和效益,提高政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①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任何政策的实行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的实行效果如何,只有通过政策评估才能够得到确认,因此,政策评估的有效开展十分必要。

②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其走向。伴随着政策目标的逐步实现,该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止,这都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估资料。政策的走向一般有三种情况:

a. 政策继续。即通过科学的评估,发现该政策所指向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其政策环境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基于这种情况,还适宜用原来的政策继续指导这个问题的解决。

b. 政策调整。如果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新情况新变化,原来的政策已明显不适应新的政策情况,就必须对原有政策进行调整或者革新,以适应新变化,更好地实现政策日标。

c. 政策终结。即完全终止原来的政策。这有两种情况:第一,政策目标已经实现,原有政策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完成了一个政策周期,自然终结; 第二,政策环境或问题本身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有政策已明显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而且通过调整己无济于事,这时就需要终结旧政策,代之以新的、更为有效的政策。

③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无论是政策的继续、调整还是终结,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全面的政策评估基础上。只有通过评估,才能确认每项政策的价值,并决定投入各项政策的资源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有效推动政府各个方面的活动。同时,通过政策评估,也可以对照以往的政策资源分配情况,看其是否合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政策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

④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经验决策必须向科学决策转变,而政策评估正是使决策迈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体现了科学性,为下一步的民主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政策评估对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不可或缺的。

4. 如何进行政策评估?

【答案】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日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政策评估的过程具体包括:

(1)准备阶段

评估在实施以前必须进行周密的组织准备工作,这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评估政策得以顺利进行和卓有成效的前提条件。组织准备比较充分,才能保证评估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展开实施,避免评估工作的盲目性。组织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①确定评估对象。确定评估对象实质上是解决评估什么的问题。要清楚地划出一项政策作用范围的边界并不容易。同时,并不是任何政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有必要进行评估。因此,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