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基础之财政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有哪些影响?
【答案】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 分配的变化也是影响财政收入增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①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
a. 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入是实际增长加名义增长;
b. 物价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
c. 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实际不增不减。后两种情况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
②引发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原因
a. 财政赤字是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国家财政就会通过财政赤字从GDP 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GDP 只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即为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税”;
b. 信用膨胀是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那么,财政在再分配中有得有失,而且可能是所失大于所得,即财政收入实际下降。
③产品比价关系变动的影响
a. 产品比价变动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形成GDP 的再分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
b. 财政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分布呈非均衡状态,各经济主体上缴财政的税利比例不同。
两者的综合结果就是对财政收入的最终影响。
(2)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①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中,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同向变动,即出现所谓“档次爬升”效应,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
②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
③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同时过去对所得税的主要部分一一国有企业所得税实行承包制,大体相当于定额税,因而某些年份在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出现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和现行的税制有极大的关系。
2. 试述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
【答案】(1)财政监督的内涵
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财政监督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是财政部门进行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收支执行的全过程,有事前审杳、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检查稽核。
(2)财政监督的作用
财政监督的作用主要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决策和执行中的偏差,保证国家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和有效,圆满地实施国家的财政政策。实施有效的财政监督,有助于发挥财政运行“监测器”的作用。实施有效的财政监督也是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各项财政改革及其实施的成效。
(3)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包括财政监督主体和监督范围。
①财政监督主体。财政部门是主管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督的主体。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各级财政机关内部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国库等业务机构都行使监督的职责。
②财政监督范围。监督范围主要包括:a. 预算监督; b. 税务监督; c. 国有资产监督; d. 财务会计监督; e. 预算外资金监督。
3. 如何理解税收超额负担?
【答案】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②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一般而言,所得课税只产生收入效应,对市场的干预程度较小,商品课税也因税种和税率的设置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避免重复课税的税种和税率档次较少,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较轻。
税收超额负担是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所以被称为马歇尔一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这一理论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所示。
图 税收的超额负担
图说明的是一种商品的市场,d 为商品的需求曲线,s 为供给曲线。征税前的均衡点为E ,产量为OG , 价格为OB 。假定政府对这种商品课征FD 的从量税,供给曲线、将向左上方移动至s+t, 税后均衡点为F ,产量减少至OH ,价格上升至OA 。这种税的税收收入是CD 销售量)乘以DF (税率),即ACDF 的面积。消费者因课税而损失的消费者剩余ABEF 的面积,生产者因课税而损失的生产者剩余BCDE 的面积。这两种损失合计为ACDEF 的面积,显然大于政府的课税收入(ACDF 的面积)。二者的差额FDE 就是课税的超额负担。这说明,纳税人的负担不仅是向政府纳税ACDF ,而且因政府课税带来价格上升导致产量(消费量)的减少,即带来纳税额之外的超额负担。
4. 简述我国2003年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和2006年的结构性调整。
【答案】(1)我国2003年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
我国2003年确定了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原则:“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产品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
②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收人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
③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
④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通过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等,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积极引导外贸出口代理制发展,降低出口成本,进一步提升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结合调整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提高出口整体效益。
⑤累计欠退税款由中央财政负担。对截至2003年底累计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和按增值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