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农业经济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并加以阐述。

【答案】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

(1)生产力水平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定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不同程度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决定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

(2)需求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就是生产的导向,也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来安排农业生产,可以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较为顺利地进入到流通和消费领域,并实现其价值增值。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农业产业结构保持了多样性。

(3)地理环境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地理环境中一系列资源的组成特点、时空分布及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决定了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决定了产业结构模式在地域上的差异性。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没有农业劳动力的参与和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可以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的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金的配置和增长速度。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①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各产业生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②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有农业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建立;

③科技进步促使农业产业新格局的实现。

(7)农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环境政策等,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是什么? 试比较东西方生态农业的异同。

【答案】(1)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2)东、西方一生态农业的比较

①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不同

a. 产生基础

西方生态农业是在现代农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效益下降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替代农业模式而产生的; 中国生态农业是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优点,利用生物和自然协调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模式。

b. 农化产品使用

西方生态农业排斥使用农化产品; 中国生态农业不反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而是强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高效率地投入,并重视环境生态工程建设,重视农田生态工程与技术以及信息方面的投入,具有中国传统农业中使有机肥投入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特征。

c. 范围

西方生态农业仅仅限于种植业和农场规模; 中国生态农业立足于全部国土,对整个农业系统进行改造。

d. 出发点

西方生态农业从环境和资源保护出发; 中国生态农业从效益出发,己从村级规模向乡、县级规模发展。

②生态农业的模式与追求目标不同

a. 目标多样性

西方生态农业是单一的环境保护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组成简单; 中国生态农业目标多种多样。 b. 应用领域

西方生态农业是仅以作物生产系统结合小规模饲养动物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 中国生态农业提倡多维开发,使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极转化。

c. 目标

西方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是生产无污染的生态食品; 中国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不仅限于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还重视产品的产量,并要求与农民脱贫致富目标相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③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不同

a. 理论基础

西方生态农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农业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基础。

b. 技术体系

西方生态农业缺乏技术系统:中国生态农业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技术,并重视挖掘传统农业技术。

3. 如何看待关于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争论?

【答案】(1)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小农经济。

(2)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孰优孰劣之争常与农业经营规模大小优劣混在一起:农业经营规模

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确定农场最佳规模、为农场选择土地面积和投资数量提供依据,这种比较是同质比较;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研究的目的是要来说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优劣。

(3)大农论与小农论之争的实质在于农业生产应采取那种社会经济形式,用来作为农业政策选择的依据,或为农业政策进行理沦辩护,而不是纯粹的学术理沦之争。

(4)资本主义国家大小农场争论的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小农场与大农场的规模绩效之争,是对于家庭农场与雇工的大农场优劣之争。争论双方在实质上代表着这两种农场的利益,涉及到政府的政策取向。理论之争的背后是某个社会群体利益,而争论的表现却是农场规模的经济效益的比较。

(5)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大小生产争论的实质

小农论者被视为反对集体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往往涉及到政治路线斗争,所有的文章都论证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政策造成思潮,思潮形成观点,观点推动研究。用大小优劣的观点来支持规模经济效益的研究,所要证明的是政策正确性。

4. 如何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答案】(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一一市场机制

①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要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产品的供给,不仅要不断追加各种要素,更需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只有技术的变革才使得生产曲线不断扩张,同样的投入才能带来更大的产量。

②质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只有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才能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确保农产品良好的销路。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靠运用先进的技术。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开发,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

③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a. 只有技术的变革,才使得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均衡点不断推移,生产要素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利润水平得到提高;

b. 技术的改进和新技术的采用往往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利润得以增加;

c. 率先采用新技术的农户与企业,往往能获得暂时的超额利润;

d. 在农业不断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情况下,需要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的总利润水平。

④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依靠科技进步,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实现以质取胜; 同时使产品成本降低,使产品在价格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

(2)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一一需求机制

①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对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村_、二产业的发展加快,对农产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优质化、高效化,这就促使有更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