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世界经济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贸易政策

【答案】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

2. 保护贸易政策

【答案】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中,保护贸易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

3. 牙买加协议

【答案】牙买加协议是指1976年1月所谓“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会议上,就有关国际货币制度的汇率制度、黄金处理、扩大借款额度、增加会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中的份额,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款等问题达成的协议。此次条款修改的主要内容为:①承认现行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②削弱黄金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地位;③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

二、简答题

4. 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

【答案】(1)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主要有:①科技革命的大发展;②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③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④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2)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表现

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表现在于:①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②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③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増,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増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④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⑤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5. 中国为什么将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答案】中国将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定位为基本国策。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

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本身是超越国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面向世界的;②从文化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基础上的,是开放的。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自我封闭,封闭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尤其是像我国这种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更不能自我封闭,更需要对外开放,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吸纳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人口和资源的巨大压力。中国是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需要利用国外资源。因此,从各个角度来说,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和拓宽对外经济关系,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6. 世界市场的涵义及特征。

【答案】(1)世界市场的涵义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2)世界市场的特征

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包括:①统一性,这是指世界市场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世界市场并不因为各种社会制度和经济主体并存甚至是对立而被割裂;②竞争性,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全球性的竞争舞台,这种竞争性主要表现为商品国际交换中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③扩展性,世界市场的扩展性,源于工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扩张性,除了战争或危机的年代,世界市场的范围、规模及容量都在不断扩大,在科技革命浪潮所引发的工业高涨期间则更具飞跃的势头。

三、论述题

7. 怎样认识“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

【答案】(1)东亚模式

东亚经济体,主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东亚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政府”。这种“强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质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

(2)拉美模式

拉美地区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各国实施的政策并不尽相同。但在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曾经取得成绩和经历挫折的“共同特征”,被称之为“拉美模式”。总的来说,“拉美模式”具有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征,经济制度安排、发展战略

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更接近于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不过拉美国家一方面在要素禀赋、市场基础条件、外部融资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部分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其政府的“强度”与“质量”尽管低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却明显高于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尚比较顺利,也产生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其取得的成就都表明,落后国家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干预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促进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制定经济计划或发展战略、纠正市场失灵等领域,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维持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提供发展急需的公共物品等领域。政府干预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强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反映了政府理性、效率与自律性的“政府质量”。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政府在强度与质量上均优于拉美,后者又优于非洲国家,这就使得在发展绩效上,也是东亚优于拉美,拉美优于非洲。

也应认识到,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本身都是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下才适用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曾经取得成绩的发展模式也可能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拉美国家在80年代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东亚国家尽管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也出现了经济动荡。这些情况也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先后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