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大学0207国际贸易综合(含国际贸易、世界经济概论)之世界经济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横向跨国并购

【答案】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寡头垄断力量。

2. 纵向跨国并购

【答案】纵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并购双方一方是原材料供应者,另一方是生产成品购买者。

3. 特里芬两难

【答案】“特里芬两难”是指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以美元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二、简答题

4. 世界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答案】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萌芽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

(2)初步形成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

(3)最终形成期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

经济最终形成了。

5. 如何看待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

【答案】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与调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而扭转了经济恶化的趋势。

从不同地区来看,东亚地区由于其原有的发展模式在强调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强调政府的理性、效率与自律性,政府干预的消极效果较小,在贸易发展战略上原本即实行外向型的出口导向战略,公共政策比较积极,重视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加之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的调整更加灵活,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经济増长势头强劲,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更是蓬勃发展,一直以高于发达国家两倍以上的速度在发展,1995年东亚的GNP 增长8.5%,而同期世界经济増长则为拉美地区各国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后普遍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对原有的“拉美模

以上的稳定增长,整式”尤其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调整,同时其经济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步伐更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整个拉美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连续4年保持

个20世纪90年代,拉美经济的年均増长率高达

大大高于20世纪80年代的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拥有5亿人口的拉美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在西半球乃至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洲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经济改革。非洲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度呈下降趋势,到1994年开始回升。1994年到1999年,非洲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近

年,有12个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

年的减少到1999年的高于1990年的1999还有30个国家保持了正增长。通货膨胀率从1995但是由于非洲人口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改革力度较小,且时断时续,因此其人均GNP 増长率一直负增长,到1995年才呈现正数。可见,发展中国家经济虽都有所发展,但发展仍是很不平衡的,它们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拉大。

6. 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主要有:①工业烟尘与粉尘;②工业废气;③机动车尾气。

(2)臭氧层破坏

自美国杜邦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开发出氯氟烃化合物(CFC )即氟里昂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里昂已达2000万吨,使臭氧层遭到极大的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意味着地球上的生物受到紫外线的直接威胁。

(3)酸雨

酸雨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空中死神”。它使土壤酸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建筑物受到腐蚀、人类健康受到危害。

(3)垃圾

由于垃圾的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危害范围广,垃圾已经成努困扰人类社会的世界性难题,

全球几乎所有韵城市都受到垃圾污染的困扰。

(5)地球变暖。

由于工业污染的加剧,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里昂等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即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大气浓度升高,吸收热量增多,致使气温上升,地球变暖。

三、论述题

7. 试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答案】(1)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这种历史趋势,给后进的中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历史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更加充分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为经济现代化建设事业营造更加宽广的外部空间和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②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贸易、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从而是国际竞争加剧的过程。中国在国际竞争的一些领域和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总体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处于劣势。中国的劣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既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国家,面临着既要加速经济发展又要加速体制转轨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中国是人口过多和人口总体素质低下的国家,面临着既要控制人口数量又要大力提高人口质量的双重艰巨任务。同时存在着这样多的压力和任务,这在世界其他大国中是少有的或并不严重的。

(2)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

上述那些问题的同时存在,使中国在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上比其他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増强自主创新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增强主权意识,更新主权观念,构筑国家经济安全体系。具体来说:①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⑤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