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0207国际贸易综合(含国际贸易、世界经济概论)之世界经济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发展战略
【答案】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取得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总体目标、实行目标的方式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它对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和总体性的指导作用。
2. 发达国家的产业高级化
【答案】发达国家的产业高级化是指随着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的演进经过了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再到以现代高科技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随着战后科技革命在主要发达国家发生,其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一般占60%以上,第二产业占以下。
3.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
第一产业占
二、简答题
4. 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综观战后科技革命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①全面性和世界性;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一一技术一一生产一体化;③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④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2)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战后,以电子、新材料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和不断扩展,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战后各国和整个世界经济的一切发展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引起了生产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推向信息社会。
5.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自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首先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意味着获得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其次,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再次,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先进设备、技术与管理经验。最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更加有效地发挥比较优势、加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契机。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可能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更大程度地“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获取资金流入的收益,但同时也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增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金融全球化意味着资本可以在其市场上自由进入和流出而较少受到限制,这将大大提高资本流出和流入的规模和速度。虽然在理论上讲,资本流入对一国经济发展会起促进作用,但是短时期内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却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流动中直接投资的比例倾向于减少,金融市场投资的比例会相应扩大。由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过低,调整速度过快,受预期的影响也过大,往往市场预期稍有波动,就出现大规模金融动荡,给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所限,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往往处于“外围”地位,容易接受与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可能导致自身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属性。
6. 怎样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
【答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各个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订的总体规划、战略方针及相应的经济政策。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①国有企业的私有化;②放松商品价格管制;③金融自由化;④产业结构的调整;⑤调整对外经济关系,实行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
同时,还应做好: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在继续放松管制、强化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制定更加完善的市场行为规则,促进经济政策与制度安排的透明化、健全化、规范化,并避免过于仓促的自由化改革;在继续实施对外开放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内需,促进内部资本积累,减少对外部市场和资金的依赖性,等等。
(3)除了上述经济体制与发展战略的调整外,还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对策:①充分认识自身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被动性,协调好开放的步骤和速度;②增强国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③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三、论述题
7. 怎样认识“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
【答案】(1)东亚模式
东亚经济体,主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东亚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政府”。这种“强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质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
(2)拉美模式
拉美地区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各国实施的政策并不尽相同。但在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曾经取得成绩和经历挫折的“共同特征”,被称之为“拉美模式”。总的来说,“拉美模式”具有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征,经济制度安排、发展战略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更接近于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不过拉美国家一方面在要素禀赋、市场基础条件、外部融资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部分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其政府的“强度”与“质量”尽管低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却明显高于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尚比较顺利,也产生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其取得的成就都表明,落后国家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干预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促进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制定经济计划或发展战略、纠正市场失灵等领域,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维持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提供发展急需的公共物品等领域。政府干预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强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反映了政府理性、效率与自律性的“政府质量”。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政府在强度与质量上均优于拉美,后者又优于非洲国家,这就使得在发展绩效上,也是东亚优于拉美,拉美优于非洲。
也应认识到,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本身都是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下才适用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曾经取得成绩的发展模式也可能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拉美国家在80年代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东亚国家尽管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也出现了经济动荡。这些情况也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先后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