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经贸大学新闻学805新闻采写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倒金字塔结构
【答案】倒金字塔式结构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是指主体本身按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至后依次展开,即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的段落里。其的特点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它要求把最重要、最新鲜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即新闻导语里面。其他事实也是按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 ‘白的导语一般采用是“部分要素导语”,在导语中突出一两个新闻要素,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对事件过程的叙述比较简略、简练:各段之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
2. 透视感
【答案】透视感是指特写比其他新闻文体更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它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特写的目的是把新闻事实“镜头化”了以后,对读者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细致地体味其中的神韵与精髓。因此,它虽然摄取与描写的只是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断、一个剖面,但这个片断、这个剖面,应该具备透视全局性或者本质性内容的功能。
3. 专访
【答案】专访是指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以一种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卞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义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强,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4. 工作通讯的虚实结合
【答案】虚实结合,是工作通讯写作在语言运用上的两个方面的要求。实:是指语言要通俗、具体、生动、形象。因为工作通讯的语言最容易公文化,所以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更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最主要的是要学会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虚:是指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有议论。基于指导工作的功能,它与其他题材的通讯相比,评论的色彩要重一些。因此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要学会和善于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即在叙述中带议论,在议论中带叙述; 要学会和善于运用“直接引语”议论,即用领导的、专家的、群众的见解画龙点睛地进行评论。所谓虚实结合,既要注
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
二、简答题
5. 选择一篇新闻报道作品,通过具体分析,说明可读性的重要性以及该报道是如何体现可读性的。
【答案】示例如下:
(一)新闻报道作品
温家宝总理那样“岁寒尤应念民生”
正是二九寒冬,北京最低气温己是零下10摄氏度。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陪同下,利用周末时间,一大早就冒着严寒来到农产品批发市场、供热公司、保障性住房小区,调查了解民生情况。
近一个时期,受持续低温降雪天气影响,北方主要城市菜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每天都看各地价格监测报表的温家宝总理十分关心蔬菜供应和市场菜价情况,第一站就来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实地查看有关情况,一连看了5个仓库。当了解到北京全市有1万吨储备菜,能及时满足市场供应时,温家宝总理很欣慰:“政府储备,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这些年来,中央高层领导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基层嘘寒问暖,关心与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己成为一种“例行功课”。今年元旦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华北平原的三河市农村察农情、问农事,温家宝总理则奔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黑龙江省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登上钻井平台,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户家中,看看灶台、摸摸被褥,察看职工们的伙食和住宿情况……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他每天一起床,想的就是物价、住房、上学、医疗这儿件事。在总理看来,国家大事,就是人民大众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天下再大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因而,他的办公桌上经常摆着三张表一一一张是全国的粮价表,一张是副食品价格表,还有一张是各类物资的库存表……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感,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亦有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不足。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一“重视民生”在一些地方只是写在报告里,印在文件中,挂在口头上,却没有落到实处。有的把改善民生的钱挪作它用,用来上大项目,建面子工程,为仕途铺路; 有的以GDP 论英雄,对事关百姓看病、上学、买房等方面的“民生指标”不当回事; 有的热衷于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把下基层“送温暖”当成展示自己“亲民”形象的绝佳舞台,变成“秀温暖”……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在关注、重视、保障、改善民生成为执政要务的当下,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不仅关乎老百姓幸福指数的高低,关乎可持续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可以说,“民生”是杆秤,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富强,承载着亿万家庭的生活和富足,从中可以掂量出官员与老百姓在彼此心中的分量与地位。
岁寒尤应念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透过温家宝总理情系基层、心忧民生的步履和细节,人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力量和信心。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 民生所在,党心所系,
政之所行。在又一个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期盼更多的官员以总理为范,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百姓的家常“小事”当作政府大事,把群众最关注、最盼望、最困难的问题解决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二)分析
(1)可读性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新闻概念,很快地就被中国新闻界认同与接受,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这个概念突破了以往新闻僵硬死板的面孔,把长期被忽视的“读者观念”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它使新闻写作有明确的对象感。
(2)当然,任何文字作品,例如文学类的小说、诗歌、散文,甚至公文类的文件、报告,都应该做到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否则它没有读者,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但新闻报道与它们相比,对可读性有着更特殊甚至更苛刻的要求。新闻传播是在与一个广泛的不特定的读者群之间通过快速交流与快速阅读实现的。因此有人形容,新闻报道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具有“一眼功效”,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在一瞥之中抓住读者,能够让他们“一眼看懂’,、“一见钟情”,这当然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3)本篇报道在写作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抓住人物,写活人物,用与人物相关的事实说话。 ①本文开篇首先交代天气“正是三九寒冬,北京最低气温己是零下10摄氏度”,与下文中温家宝总理体察民J 清、送去党中央温暖形成对比,突出了温总理用行动暖民心。
②紧接着,在第二段中直接引用总理的话语“政府储备,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这样的语言由于是由新闻报道中的人物直接阐述的,因此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在之后的段落里“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感,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亦有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不足。”作者提醒各级党政干部应以温总理为榜样,真正做到“岁寒尤应念民生”,此处,一些不注意民生的领导干部又与温总理形成对比。这几处对比以及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使人物形象活起来,大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6. 怎样看待服务性消息的功能、作用?
【答案】看待服务性消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21世纪将是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既可造福于人类,又会为人类带来负面影响,搞不好甚至会造成灾难。服务性可以消息从生活角度,监视科技动向,提供切实可用的服务性信息,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当代的市场经济十分复杂。全球范围的商品流通拓展了选择空间; 激烈竞争带来的负产品一一伪劣、欺诈随处可见; 从大众化消费向个性化消费的转变,又刺激着人们对消费信息的需求……在茫茫的商品经济的海洋里,读者大众要求新闻媒体作自己的助手和朋友,为其提供最好的消费指南,帮助他们少花钱、买好货,帮助他们与欺诈行为做斗争,帮助他们满足个性化消费的欲望。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众,对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