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黑龙江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提出这些要求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②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③针对性:加大信息量、知识含量,挖掘思想深度。

(2)提出新闻写作基本要求的依据

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决定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

传播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新闻得以生存的形式。一篇新闻报道只有传播出去,进入读者市场,才可能发生作用,有多少读者阅读以及阅读后的反映,决定这篇稿件传播面的宽窄以及传播力的强弱,因此,要树立读者观念。新闻写作一要适应大量、广泛传播信息的需要; 二要满足快速交流的需要,即出手快、篇幅短、信息量大,运用倒金字塔结构、叙事准确等。

②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

组合产品是指每一篇新闻报道都是记者、编辑的集体劳动,而且发表时必然以组合的方式出现,这种组合的具体体现就是版面,由此带来版面观念。版面有时空限制,而且在组合上是配套的,因此,记者必须首先为版面写作,使报道作品适合版面的需要。记者工作永远要受到这方面的制约。

2. 简述人物专访写作的叙事类型。

【答案】人物专访由人物访问记发展而来,是就某个人物或某个问题进行的专门的访问,具有三个“特”: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常常还包括特定的场合,内容集中、单一。写作上,它把人物访问记、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三者融为一体,以人物、现场和记者为三个要素,突出“专”、“访”两字,自由灵活地表达访间的内容。人物专访的叙述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型:

(1)问答整理式

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又最能体现专访文体特征的叙述方式。其写作要领是实录经过整理后的采访过程,以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的问答体发表。

①其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再现访谈内容,其实录性、可信性与可读性强。“问答整理”的叙述方式,适合重要人物的专访写作。

②其劣势是,其篇幅一般比较长,在报纸上发表要占相当的版面,它更适合于发表在杂志上。如果问答不精彩,会大大削弱感染力。此外,如果仅仅是一问一答,缺乏有关人物、事件或者问

题的背景介绍以及必要的现场描写,也可能影响可读性。因此,在运用“问答整理”叙述方式的同时,一般都加上“导读”。“导读”有的是被访者的履历,有的是采访者的札记。

(2)散文处理式

散文式处理又称隐性问答体。它基本摆脱一问一答的模式,记者可根据专访报道的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被采访者的形象、性格等。

①其优点是,报道精练、明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答整理式的篇幅过长问题。同时,通过灵活的文体处理,它把问答整理式一般不可缺少的导读,穿插于专访中间,也使得报道显得丰富饱满、多姿多彩。这种方式给记者留下较大的新闻写作的创新空间。“散文处理”的叙述方式,主要适合写各种类型的人物专访和一些事件专访,尤其适合篇幅比较短的报道。

②其缺陷在于,访谈的过程与内容展现得不完整,不容易让读者看出一种整体的问答思路。而且经过作者主观性较强的裁剪,加工痕迹较重,可能削弱访谈的实录性。

(3)口述实录

这种处理方式的写作要领很简单,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即把现场的记者和记者所提的问题都删除掉,或者非常淡化地处理,主要保留被访问者的谈话。

①其优点在于,它使得被访问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直接交流,因而这种专访令人读起来更亲切、可信。“口述实录”的叙述方式,适合作一些现身说法的专访,例如个人经历、人生感怀、喜怒哀乐,也容易谈及思想心理、心灵深处的问题。

②这种叙述方式与问答整理式有一个共同的劣势:一般篇幅都比较长,而且如果被访者的谈话不生动,文章可能空洞苍白,削弱其可读性。

3.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递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的需求。从理论上说,它应当是信息社会最理想的文体。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但它篇幅长,时效稍差。

(2)通讯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读性。可读性是指具有可感受性。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既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看不见的信道一一情感的传播。

(3)新闻现场本是一组组画面,只有用照相机或摄像镜头才能逼真地“记录”下来。在通讯写作中只能用描述性文字来再现现场画面。但现场是一种三维空间,再逼真的描写也难以再现这种空间结构。要使读者从这些白纸黑字中“读”出新闻的现场画面来,“读”出记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必须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这种连续的传播依靠记者和读者在两个符号系统之间不断转换才能完成:

现场画面一一记者一一记者的现场感受一一通讯中的描述文字一一读者一一读者想象中的现场画面。

(4)按照接受美学对阅读活动研究的成果,描述性语言本身比说明和解释性语言具有更多的

不确定性,也就是它远不够“逼真”。但是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魔杖恰恰是记者在通讯中常用的描述性语言。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引起读者阅读时思路的“阻断”,形成作品中的“空白”,而正是这种读者认为该有而没有的“空白”,激发起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意义的空间,因此,读者就在阅读过程中参与着作品的创造工作。

因此,一些优秀的通讯作品之所以感人,其魅力正在于这种与读者的独特交流方式。通讯的功能己突破了单纯传播信息的范围,而进入审美教化的层次,它既为读者提供了审美享受,也使读者在审美中提高认识、引发思考、提升心灵、陶冶情操。

4. 具体分析一篇失实的报道,找出原因。

【答案】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一般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类。

(一)新闻报道

下文是2006年5月9日重庆晚报刊登的报道(记者陈寒星)

渝大女生成南大形象大使

她身高1.68米,是学校公认的美女; 她学习成绩优异,现在是南开大学的形象代言人。

她叫兰花。生长于四川沪州、毕业于重庆渝州大学的她,目前正在南开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和日本爱知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昨日,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美女博士曾读渝州大学

兰花的本科是在渝州大学文学院度过的,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在学校,兰花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仅每年拿专业奖学金,而且多次获得校内外健美操比赛、民族舞蹈比赛等奖项。

“她成为南开大学的形象大使,我们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她学习成绩优秀,还是学校戏剧节、文艺汇演的顶梁柱。”原渝州大学文学院辅导员王欢老师介绍,兰花是个乐观、豁达的人,在学生会担任文艺部长期间,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业务水平等得到全校老师的首肯。

大学时期的兰花,是学校男生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得到很多男生的追求。不过,同学杨丽说,那时的兰花喜欢的是有磁性嗓音的男生,要英俊高大,还要有琼瑶小说中男主人公般的浪漫。可是,符合这一条件的男生寥寥,于是她也就显得很“高傲”。

当然,她也遭遇许多女生的嫉妒,同学小陈(化名)的女友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两人都在校学生会工作,联系比较紧密,她让小陈的女友心里很不痛快。“女朋友把兰花的照片撕了,说是怕我看了乱想。”小陈戏言,像他女朋友这样的,以前不在少数,有时候脱口而出说兰花怎么怎么不错,女朋友就吃醋,闹着分手。

才貌双全当上形象大使

“学校的形象大使不是选美比赛,我们注重的是才貌双全。”昨日,南开大学负责此次形象大使评选的老师介绍,该校公开选拔形象大使有近千人参加,经过第一轮初选,共20名学生脱颖而出。随后,学校将候选者的照片、个人资料等通过学校网站公布,全校学生公开投票,经过一个多月的评选,兰花以1554票的绝对优势当选。

上月初,形象大使评选落幕没几天,兰花再得捷报:今年9月,她将被南开大学派遣至日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