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城乡规划与管理学院812公共政策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主体
【答案】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政策科学的沦著或教科书往往将政策主体或政策活动者划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类。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2. 测量
【答案】在社会研究中,测量是指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和量度。具体来说,测量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于研究对象的特征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这一概念包含三个要点:研究变量、数字或符号、分派规则。有效的测量必需满足三个条件:准确性、完备性、互斥性。
3. 取舍理论
【答案】取舍理论来源于正统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政策或经济目标时,通常把现有资源假定为有限的和固定的,若他们面临多项政策或是多重目标的选择,那就必须要有所取舍,采取某项政策或是目标,就必须要舍弃其他选择。
4. 政策问题
【答案】政策问题是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赖性、主观性、人工性和动态性四个基本特征。
5. 政策指标
【答案】政策指标是指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每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经济社会政策,通常都有若干个具体的指标作为衡量政策目标的尺度。政策指标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质的指标。量化指标是指用数量或指
数表示某一社会现象、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指标粗略地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6. 情景描述法
【答案】情景描述法又称脚本写作法。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政策未来的预测之中。它把研究对象分为主题和环境,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识别影响主题发展的外部因素,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各种交叉情景,以预测主题发展的各种可能前景。情景描述表现为着重研究偶发事情及决策要点的一系列假设事件。
情景描述预测的过程包括如下几个基本步骤:
①确定预测主题;
②根据预测主题,寻找资料;
③寻找影响主题的环境因素;
④分析在不同影响领域主题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
⑤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主题状态进行预测。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技术可行性? 如何进行技术可行性比较?
【答案】(1)技术可行性是指从技术角度衡量政策或规划的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现有的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二是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2)技术可行性的一个主要标准是有效性或效能。有效性标准的焦点是被提出的方案或项目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有效性或效力标准还包括政策或项目的影响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长期还是短期的、可量化还是不可量化的、充分还是不充分的。
(3)有效性的测量是相当困难的。首先是找一种可靠测量方法上的困难,因此有时必须用间接的方法。然而,每项公共政策或公共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些关于这项政策或项目是好的或有助于实现公共福利的观点。因此,首先要明确所要测量的是什么,而测量的方法是可以改善的。例如,数据上的实质上的改善是可能的; 有些途径能够在考虑社会因素时提供帮助; 可以使用某些数学或定量分析手段。
8. 备选方案为何重要?
【答案】(1)备选方案的概念
备选方案是指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依据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2)备选方案的重要性
①政策分析过程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划分为三大步骤:界定问题并提出决策目标; 搜寻或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对各种备选方案加以比较并做出抉择。从选择程序上看,备选方案的搜寻
或设计构成了政策分析过程中的一个中介环节,一旦界定了问题的性质与边界,并确立了政策的目标及评估标准,就开始拟定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为方案的比较及抉择做好准备。因而方案的拟定构成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
②从现实的政策决策的实践看,备选方案设计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找到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是合理决策、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找到足够多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才有可能做充分的比较和择优。
③在讨论政策方案产生的力一法时,既要注意那些发现或寻找力一案的力法,又要注意那些设计或创造力一案的力-法。在政策分析的这个阶段,分析者应帮助决策者发现或发明、创造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发现的备选方案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所要探求的东西—而且往往是在明显的东西中发现的。
总之,备选方案的形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不应该消极等待它们的浮现,也不能单纯靠寻找,还必须依靠设计和综合,应该充分重视。
9. 简要分析未来预测的程序。
【答案】未来预测的程序具体阐述如下:
(1)明确预测要求。包括预测的目标,预测是为计划还是为决策或为其他目的进行的,对预测精度的要求,对完成时间的要求等。
(2)组织工作。预测工作的负责人应选择合适的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兼职或专职地来做预测工作,但有些小型的项目也可能只需一个人。
(3)搜集数据。数据的收集可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用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使用会计统计人员的原始记录,进行专门的调查等,这一步骤不仅与预测目标有关,还与预测者对完成时间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在时间较紧的}h}况下往往只能利用己有的或较易获得的数据,如果时间较为宽裕,则有可能同时采用几种方法去获得丰实而细致的数据。
(4)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这一步骤是整个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方法是否适用将严重影响预测的质量,甚至决定其成效。
(5)利用采得的数据,运用选定的方法作预测。这是整个预测过程中具体而细致的一步。
(6)对预测结果的评价与修正。对中长期预测,山于预测值与实际值一时无法比较,因此这一步骤往往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者省略不做; 对短期与即时预测,需要把实际结果与预测值结果作比较,从而对整个预测工作做出评价。如果误差在预定范围之内,可以认为预测是成功的。在误差过大的情况下,应寻找其原因。如果误差是由于数据质量太差引起的,那么就应进行“补课”。设法提高其可靠程度; 如果原因是预测方法选用小当,则应回到第4步重新预测; 如果方法适用但模型有缺陷,则可对模型作适当修正,以保证下一步预测的可靠性。
(7)总结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在预测的这个最后阶段,要以报告的形式将结果提交给决策者或委托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