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851汉语言文学方向专题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罗曼.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语音层; 意义层
【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一一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一一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2. 文学作品通常被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______、______或______类型。
【答案】现实型; 理想型; 象征型
【解析】文学作品通常可以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不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们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二、1
3. 意境
【答案】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术语。它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是华夏抒情文学与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后历经刘瓣、王昌龄、王国维等文人学者的补充、发挥,意境的概念也就逐渐地丰富起来。现在讲的意境是就其最初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的: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同样,它也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三、论述题
4. 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 是否发生过灵感? 若有,试述灵感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
【答案】(1)是。
(2)发生过。
(3)灵感特点与个人体会
①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种主题线索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灵感来临时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②灵感的机制虽复杂,但并不神秘。它虽然是突发的和不可顶期的,但产生于大脑高度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却是肯定的。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
③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的思索以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
(4)灵感与直觉的比较
①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 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敏锐的判断。
②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 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③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5.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有何辩证关系?
【答案】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辩证关系:
(1)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
①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对文学产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文学产品为对象。没有消费对象的“消费”是不存在的。因此,文学消费对象受文学生产规定。并且,文学消费者究竟消费到何种类型的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还是现代主义文学,是高雅文学还是大众文学,是手抄本读物还是印刷本读物,是纸质文学图书还是电子文学图书,是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还是粗制滥造出来的文学鹰品,等等,无一不受到作家的文学生产的规定。
②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阅读通常是一种文字阅读,但在文学生产的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和电子传播媒介普及的今天,文学消费不仅指文字阅读和纸质文学消费,而且也包括对广播影视文学的视听阅读和电子网络文学的视屏阅读,出现了读图时代的文化消费方式。又如,创作说唱故事和剧场演出的时代是群体围坐在一块共同消费的时代,生产文学书籍的时代则是个人阅读的时代。随着电影生产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又必须聚集到一块。而在电视文学和网络文学问世之后,消费者则可坐在家里进行文学消费。
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或者说,生产着新的消费者
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一一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的文学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往往是通过文学产品自身创造出来的。扶持和生产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往往能“创造”出高品位、高境界的文学读者,而任由低劣庸俗的文学作品的泛滥则可能“创造”出趣味庸俗的读者。
(2)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
一部作品,无论写得如何精彩,倘若未能出版,或印出来了却未被读者购买和阅读,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无法得到实现,其认识、审美、交流等文化属性也不能得到体现。只有经过读者大众的消费,文学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文学生产才真正完成。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消费是文学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这个环节,文学生产就还未真正完结。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现代接受美学家们才强调,文学作品有赖于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
②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文学消费者的文字阅读的消费方式,决定着文学作品的作者对语言文字技巧的重视,以及对文学形象、典型和情节等的关注; 而读者大众对视听文学的消费,则决定了其作者不仅仅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与表演、色彩、音响等因素配合。读者大众的审美要求、审美品位也是有层次的,这就决定t 高雅文学生产和通俗文学生产的生产规模有所区别。一般说来,不同层次的文学产品的生产规模与不同层次的文学读者在数量上呈现着相互对应的比例关系。
③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这是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制约作用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正是读者大众的文学消费需求决定和刺激着文学生产。文学是人学,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是文学生产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自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由此刺激了我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生产的繁荣和高涨。并且,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准、精神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因而又激励作家艺术家努力进行艺术创新,不断提高艺术质量,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
6.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答案】对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双向运动的理解:
(1)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 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2)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这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3)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7. 简述文学传播媒介的演进及其美学意义。
【答案】文学的主要媒介先后有口头媒介、笔头媒介(或文字媒介、纸质媒介,其中又细分为手抄本媒介、机械印刷本媒介)和电子媒介(如电视、电脑、电子光盘、互联网等媒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