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731中国史综合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宋刑统》

,【答案】《宋刑统》是宋代的主要法典,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太祖建隆四年(963年)

由窦仪、苏晓等人编定。《宋刑统》把唐律作为标准,内容包括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门,共213门,502条,30卷。它收集了自唐开元初年至宋建隆初年近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它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

2. 平王东迁

【答案】平王东迁是指周平王从镐京迁到洛邑的事件,发生在东周初期。宣王死后,幽王继位,昏庸暴庆,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引起朝政混乱,诸侯叛离。因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增与犬戎等部,十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曾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晋文公、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等平定关中,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又接近戎、狄等外患,故护送平王迁都于洛邑,东周开始,史称“平王东迁”。

3. 达鲁花赤

【答案】达鲁花赤是元朝掌有实权的最高地方长官。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

,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路、府、州、县设达鲁花赤(蒙语为“镇守官”或“亲民官”)

管并督察地方行政。达鲁花赤均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此官职,说明了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官吏的戒备之心。

4. 七国之乱

【答案】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指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发动的叛乱。汉景帝即位后,为了削弱地方王国权力,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削藩诏。吴王刘潺因不满国家削权与楚、赵、济南、茁川、胶西、胶东共七国联合起来起兵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前往平叛,仅历时三个月。中央借此次叛乱之机,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诸侯王国的政治影响力大为削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力王国的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洛阳伽蓝记》

【答案】《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城内外伽蓝(佛寺)盛景及豪门权贵、僧侣地主之骄奢的书籍。该书共5卷,由杨街之撰写,内容涉及政治、人物、地理、传闻、风俗、艺术、苑囿建筑等,并记述了当时繁盛的商业、贸易及外商活动情况,载有尔朱荣之乱。该书所引用的《宋

云家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重要资料。后世的注本颇多,以清代吴若准集证校本为佳,近人周祖漠、范祥雍均有校注本,考证颇精详。

6. 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是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的制度,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7. 《齐民要术》

【答案】《齐民要术》是北魏末年贾思瓣所著的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全书分为十卷,共九十二篇,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农书。

8. 中朝

【答案】中朝又称内朝是指汉武帝设立的中央决策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具体措施是汉武帝从亲信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中选拔一批人才,授予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逐渐形成中朝。其在宫内办公,以尚书令为首。而外朝由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在宫外办公,成为执行机关。中朝的实行使中央官制制度化,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9. 墨家

,即无【答案】墨家是指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墨家提倡“兼爱”

,同时主张“非攻”,谴责列国的兼并战争。政治上,差别的爱。反对儒家有层次、差别的“仁爱”

,希望上自天子、下到乡里的各级职务都能选贤任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主张其提出“尚贤”

,“节用”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认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世界观则强调尊天、尊鬼,迷信色彩较重。墨家的信徒人数很多,拥有严密的内部组织,带宗教和苦行的色彩,战国时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10.庚戍之变

【答案】庚戍之变是指明代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该年为庚戌年,故名。俺答汗为对付瓦剌,更好地统率各部,迫切要求与明贸易。他向明称臣纳贡,希望扩大和增加交易。但明廷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加以拒绝,并杀来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率军犯大同、宣府,大同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入古北口,杀掠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京师震恐。明世宗朱厚熄

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明援军虽五万余人,但皆怯战,又缺少粮秣。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此前,俺答已引兵夺白羊口,以西走塞外,而留余众于京城外,以为疑兵。但白羊守将扼险防御,俺答不得出,乃复东向南,仍由古北口出塞。九月初,蒙古兵全部撤退。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魏晋时期

①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②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揭、氏、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永嘉年间数以百万L ~一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2)南北朝时期

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实行“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己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③北魏末年,各民族大起义爆发,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12.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