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理想国
【答案】《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以对话的形式,围绕中心问题“什么是正义”展开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对话,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这是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正义与善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本质就是具有知识、智慧、正义、善的美德。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2. 经验主义
【答案】经验主义是指一种对知识和实在的哲学研究方式。经验主义者认为知识的来源只能是经验。其核心观点是:一切知识或一切有关世界的有意义的论述,都最终与感觉经验相关,而且可能的知识的范围不得超出可能的感觉经验的范围。经验主义的主要关注点在感性知觉的范围之内,所以它详尽地考察知识问题、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外部世界问题、科学的结果和方法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它主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实在性的最佳知识,是最值得信赖的知识。它怀疑抽象和普遍化,拒绝一切非理性的、迷信的主张。但是经验主义对于普遍概念以及数学和逻辑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3. 莱布尼茨的二迷宫
【答案】莱布尼茨的二迷宫是指他在《神正论》一书中归纳的两个基本哲学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迷宫:①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这个迷宫涉及一个重要的神学和伦理问题,即意志自由和恶的起源存在什么关系。②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迷宫是关于运动和时间的物理现象如何可能由不可分的点组成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4. 五路
【答案】五路是由托马斯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即“上帝的五路证明”。他采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原因观念,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因果链条,由可感事物向上追溯其最初原因。主要包括五种方法:①从事物运动或变化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第一推动者存在的结论; ②在世上存在动力因系统的基础上,论证一种终极动力因的存在性; ③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先从可能存在推导出必然存在,然后再从必然存在推导出自因的必然存在; ④根据世界上的完善等级这个事实出发,得出必定有一绝对完善的东西的结论; ⑤既然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那么,必定有一个存在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即安排世界的秩序而存在。
5. 百科全书派
【答案】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鸡、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6. 原子论者的“流射说”
【答案】“流射说”是原子论者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关于感觉如何产生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在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触而进入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但是,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只有某物适合那些通道时,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窄,因此,有些对象会毫无接触地直穿而过,有些则根本不能进入通道。
7.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
【答案】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指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的生活状态。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生活是完全按照自然律行事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们的行为受到两条自然律支配:①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 ②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愿意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维护各自的生命权,一开始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野蛮状态,但战争违反了最大利益原则,因此人们必然要求和平。因此,人们需要与一个最强大的主权者签订契约。根据第二条规律,在必要的时候,人们愿意放弃自然权利以换取和平和保护。
8. 康德的建筑术
【答案】康德的建筑术有两种相互联系的含义:①全部人类知识的系统联系; ②构造这样一种体系的艺术。人类理性内在地具有建构功能,所有来源于纯粹理性的知识同属于一个体系。建筑术的体系如下:把哲学分为第一哲学与经验哲学,把第一哲学分为纯粹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体系,把形而上学分为道德形而上学和自然形而上学,把自然形而上学分为关于知性和理性的先验哲学和自然科学,把理性自然学分为先验的和内在的,把先验自然学分为理性宇宙学和理性神学。可见,他的建筑术体系是有逻辑基础的。
二、简答题
9. 简要论述托马斯·阿奎纳对于实体的观点。
【答案】托马斯说,“实体就是一个不应寓于基质中的东西。因此必须把实体理解为:具有一种不应在他物之中的本质性的东西。”
(1)根据存在同本质、形式和质料的关系,托马斯·阿奎纳将实体分成三类:
①实体是上帝,上帝是最高的实体。
上帝是存在的自因,也是自有的存在者。上帝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也是存在与存在者的统
一。上帝的本质就是他的存在。
②实体是精神实体,精神实体是无形实体。
精神实体有存在与本质之分,因为精神实体的存在并不是自身固有的,而是获得的,获取的能力会受自身本质的制约。精神实体的本质是固有的潜能,它决定精神实体从上帝那里接受何种现实。精神实体只有存在与本质之分,没有形式和质料之分。
③实体是物质实体,物质实体既有存在与本质之分,也有形式和质料之分。
物质实体既要受到本质对存在的限制,又要受到质料对形式的限制。托马斯·阿奎纳把前一种限制归纳为“来自上面的限制”,把后一种归纳为“来自下面的限制”。
(2)根据存在与本质、形式同质料的关系,托马斯将实体分为由上至下的三个等级:
①上帝是最高实体,因其没有存在与本质的之分。
②精神实体只有存在与本质之分,而无形式和质料之分,故其居于上帝与物质实体之间。 ③物质实体既有存在与本质之分,又有形式和质料之分,故物质实体是最低的实体。
10.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无前提
【答案】(1)“哲学无前提”的提出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以一定的假设作为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他认为真理是全体,哲学不能从外面找到起点,所以哲学无前提。
(2)“哲学无前提”的原因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立自为的,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中转变成为终点。那么,哲学不具有别的科学具有的起点。他还认为为了研究目的的方便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应只是起点,它也是终点。
(3)“哲学无前提”的具体分析
黑格尔认为哲学思维是自由的,哲学前提是直接的,哲学的逻辑是必然的。他把哲学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内容。其逻辑证明过程就是圆圈,从一点画出一个圆圈不但返回自身,而且把无数的内容包含在自身之中。他的《逻辑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圆圈。
黑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逻辑学。逻辑学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经过这样的动态发展过程被建构出来,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也就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11.简述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
【答案】斯宾诺莎的属性二元论代替了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他认为神具有无限的属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