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华大学T1210专业课两门-科哲(同等学力加试)之西方哲学简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目的王国
【答案】康德的“目的王国”是指一个理想世界,其中每个理性存在者都被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每个理性存在者的追求都符合普遍法则的要求,而且是由他自由地制定的。在目的王国中,理性存在者之间没有个人和私人目的内容的差别,具有普遍形式的特点。在这里,每个人不仅与他人的目的没有利益冲突,而且还帮助他人实现其目的。他认为这就是至善,因而是“理想的”世界。由此他把上帝当作目的王国中立法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上帝概念是道德生活中必要的道德公设,这为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提供了基础。
2. 同类相知
【答案】“同类相知”,又称“流射说”,是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原则。“同类相知”是指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其具体内容是人和外部事物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就会产生感觉。“同类相知”说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因此,它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3. 康德的他律
【答案】康德的他律是指由其他人而不是自己去立法,即理性在一种不由自己自由地制定的法则下活动的行为方式。自律是与他律相对应的,是指我们的意志决定我们如何行动,我们的意志由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决定。在伦理学中,他律的意志受外部原因决定; 而自律的意志由自己决定其行动,是自由的。他批判传统的道德理论从自身外部去寻求根据的观点,认为他律依赖利益,不是由理性决定的,因而是假言命令,而自律是绝对命令。
4. 基质
【答案】基质是属性的主体或承受者。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就是基质,只有实体才能承受其他范畴,其他范畴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因而他指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在《形而上学》中,他又把实体范畴分为形式、质料和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他认为复合物是属性的基质,而质料是形式的基质,如果实体是指“在下面的东西”,质料就第一实体。但他还认为,形式先于质料,第一实体是“这一个”,而不是基质。因此,虽然质料是形式的主体,但形式才是第一实体。
5. 两座城
【答案】两座城是指奥古斯丁把现实世界划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座城。该划
分的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上帝之城”由按照爱上帝灵性生活的人组成,是上帝的“选民”,在现世中代表的是教会。“世俗之城”由爱自己并对抗上帝,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这两座城并非两个政治实体或社会群体,只是对待同一个现实世界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态度。两者的区别在现世是无形的,但在来世却是有形的。奥古斯丁认为在最后审判的时候,“世俗之城”将会灭亡,而“上帝之城”则将作为基督王国而永存。
6. 百科全书派
【答案】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鸡、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7. 人文主义
【答案】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它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肯定人类理解力量的自信及享受生活快乐的权利。爱拉斯漠是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佩脱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8. 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
【答案】“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是拉丁教父德尔图良在《论基督肉身》中提出的观点。他强调基督教信仰和希腊理性的对立,国为理性所产生的荒谬感恰好证明了理性的局限,理性无法把握上帝存在的真理,极力贬低理性,反对通过理性的方式来理解《圣经》。这体现了他本人极端的信仰主义的立场。基督教“信仰至上”的原则顺应了当时基督教发展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用理性来论证信仰更有利于基督教世界的形成,所以后来德尔图良的学说逐渐成为异端。
二、简答题
9. 简述爱尔维修的社会伦理思想。
【答案】爱尔维修的社会伦理思想是一种道德学,主要是闻明人类幸福的含义和获得幸福的手段。
(1)批判“天赋道德”论
爱尔维修以感觉论为理论基础,批判了“天赋道德”论。他认为道德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是后天环境的产物,天赋道德是不存在的。他把感觉分为肉体感觉性和记忆两种:肉体感觉性是指接受外界对象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各种印象的能力,记忆是指保存这些对象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印象
的能力。
(2)自爱
①道德科学的基础是快乐主义。
他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研究人。因人是由物质的肉体所组成的,所以,人应当具有物质的普遍属性,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感觉。他认为肉体的感受性是形成各种思想的基础,而快乐和痛苦正是支配人的行动的肉体感受性,因此,道德科学的基础就是快乐主义。
②自爱是人的本性。
人作为生物体,本能的知道苦与乐,天生追求快乐避免痛苦,力求保全自己的生命,牟取个人的私利。由此他得出结论:趋乐避苦就是自爱,这种自爱就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则。他进一步提出自爱是从幼年起就铭刻在人的心里的唯一感情。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
③自爱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他认为自然界服从运动规律,精神世界则服从利益规律,这里的利益是指一切能够使人幸福的东西。道德以人的利益为准绳,利益支配着我们的一切判断。这样,他就建立了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伦理思想。自爱不仅是人们行为的动机,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结成社会的唯一原因。
(3)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①主要原则
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是爱尔维修道德学说的主要原则。他认为,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结合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关键所在,同时是道德的客观标准,只有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行为才是正直的、高尚的。
②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爱尔维修认为当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相互冲突时,为了公共利益,合法牺牲个人利益是合乎道德的。在这个问题上,他看重公共利益,主张把个人利益的追求引导到公共利益上去。他认为公众是一切个人的集合,他主张根据各种行为对公众是有利的、有害的或者无谓的,把它们分别称为道德的、罪恶的或者可以允许的。他认为,对个人行为价值的评价只能根据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反之是不道德的。
10.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理性认识的观点。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是理性灵魂的特殊功能、活动和内容,是人类灵魂除去动物灵魂所执行的那些功能之后的核心特征。
(1)理智的性质
他认为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即理智活动的原因在理智自身,不在外部事物的作用。因此,人只能在感觉对象呈现时才能感觉。感觉的对象是可感形式,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2)理智与可知形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