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析清末基督教报刊对华传播的脉络和影响面。
【答案】清末这一时期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2年宣统退位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或战争侵略或谋求财富,以及为了宗教信仰积极投身传教事业的外国传教士,这一时期,基督教所办报刊对我国新闻传播史影响重大,很多教会办的报刊成为当地最早的中文刊物。
(2)各地区按时间脉络,清末以后创刊的基督教报刊
①上海的基督教报刊
1857年由英国伦敦传教士业历山大·伟列业力创刊于上海的《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不同于此时之前的其他刊物,本刊物并非纯粹性宣传基督教义的宗教性刊物,而是综合性期刊。
1868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并任主笔。1874年9月5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仍为周刊,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淡化宗教宣传,时事色彩强烈,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
1875年5月5日自广州迁至上海出版的《小孩月报》改名《小孩月报志异》,由上海基督教清心书馆发行,美国长老会传教十范约翰主编,设有诗歌、故事、名人传记、博物、科学等栏「,文字浅近易读,每期销约2000份,1876年改名《小孩月报》,1881年改名《月报》,1914年改名《开风报》,同年夏因欧战爆发自行停刊,先后出版40年。
1887年11月成立的“广学会”是基督教在华最大的出版机构,最初名为“同文书会”,1894年改为广学会。该会创办人为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广学会成立初期决定恢复《万国公报》,并将其作为机关刊物。复刊后的《万国公报》一方面着力介绍西方文明; 另一方面非常注重评论中国时政,大谈变法改良,以实现广学会图谋开放中国人的思想、干预中国时政的办会宗旨。
1891年2月创刊,《中西教会报》,由广学会发行,林乐知任主编,内容以报道教会方面的消息和宣传教义为主,是《万国公报》的姊妹刊物。
1876年2月17日创刊的《格致汇编》,由英人傅兰雅主持。月刊,所刊文字对数、理、化、生物、医学都有所介绍,是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该刊一再重印,重印时往往补入一部分新内容,1882年1月下旬出至第4年第12卷后停刊。
②厦门的基督教报刊
1886年,《厦门新报》创刊,为当地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十布德(C.Budd )主办,用闽语方言写作,内容以一般新闻及教务方面信息为主。
1888年,《漳泉公会报》在厦门创刊,月刊,为一份用闽南方言编写的基督教教会刊物。 1889年1月在厦门创刊,墨海书局发行,后改名《福幼报》,隶属广学会,为该会对中国儿童进行宣传的刊物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儿童刊物之一。
1889年,《厦门画报》创刊,为教会方面主办的儿童画报,不久停刊。
③通商口岸汉口的基督教报刊
1872年创刊于汉口的《谈道新编》,月刊,英国伦敦布道会教士所办,出至1876年停刊。1875年,中文《开风报》创刊,由外国传教士主办,最高发行数字曾达3000份。
1880年,中文《昭文日报》、《新民报》先后创刊,均为基督教会主办。
1883年5月,《武汉近事编》创刊,周刊,伦敦会传教士主办。
1887年2月,《益文月报》创刊,为外入主办的中文月刊,内容以自然科学方面的报道为主,首先是天文、地理、物理,其次是各种“新机新法”的介绍,另以部分篇幅报道“各省近事”,末录诗词歌赋及医学。
1888年5月,英文《中国传教士》在汉口创刊,季刊,由基督教文华书院卞办,以外侨及传教士为读者对象。
1893年3月23日,英商主办的《字椿汉搬》创刊,日刊,社址在汉口英租界,该报以上海《字林沪报》为后援,有英国方面的背景。
④在其他通商口岸的基督教报刊
外报出现较早的有潮州、九江、烟台等地。1889年,《潮惠会报》在油头创刊,是一份以潮汕方言编写的基督教教会刊物。1890年,《护教者》在江西九江创刊,月刊,白话文言合刊,为基督教会主办。1894年,英文《芝呆快邮》在山东烟台创刊,周刊,由德商沙泰公司发行,1900年停刊,1901年更名《快报》复刊,日俄战争时期由美国人麦克米德接办,并得到沙俄政府的支持。
(3)影响
①各地出现的第一份报刊大多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表明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据1890年美国传教士法罕在“在华新教传教士”年会上宣布的不完全统计数据,自1860年至1890年,基督教系统在中国发行的报刊累计已达76种,其中宗教性质的40种,“世俗”的即所谓“文化”性质的有36种。
②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的基督教报刊是上海的《万国公报》,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的变化,使该刊的读者对象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该刊也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其发行量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增加到38400份。《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
③基督教报刊基本上是一种宗教主义文化宣传以及殖民主义侵略活动。在华基督报刊的出现
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人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基督教报刊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把自然科学知识,及一些新的科技发明通俗化的向中国读者介绍。还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的富强之道,还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也逐渐深入人心,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⑤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通过在外报的工作实践,中国人逐渐掌握了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与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石印和铅印技术也是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中国的,为国人自办报刊创造了有利条件。
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基督教的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将西力一的民众、自由、公民权利等近代思想传入了中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和思想进步,也引发了中国思想界学习西方的热潮。
2. 二战后,意大利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_战后,意大利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独家垄断时期(1946年至1975年)
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成立于1946年,当时由政府直接控制。它所属的3个全国性的电台广播网于1950年开始播出。正式的电视广播始于1954年,当时电视信号覆盖的面积为全国领土的36%a。正式的彩色电视广播始于1975年。
1975年,意大利议会通过了一项重要法令一一《关于广播和电视播出的新规定》。该法令规定,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政治上独立,报道要客观; 公司下属电视台实行自治,节目计划受议会监督。针对日益强烈的要求开办商业性电视台的呼声,新规定重申了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独享的全国广播的权利,同时要求该公司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尽管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上百家地区性私营广播电台,70年代初期,个别城市还出现了地区性私营电视台,但直到70年代中期,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的垄断地位都是无可置疑的。
(2)商业广播迅速发展时期(1976年至1990年)
这一时期被称为意大利广播电视史上的“混乱时期”。1975年通过的《新规定》,意在巩固广播电视公司在广播电视业的垄断地位,结果却适得其反。一部分私营企业主坚决反对广播电视业的国家垄断,强烈要求获得从事广播电视业的合法权利。在他们的不断申诉下,宪法法院允许私人在不危及国家垄断的前提下从事地区性的广播电视业务。由此,地方性的私营广播电视台便纷纷建立。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开办了意大利电视公司电视三台,主要播出服务性节目。然而,与商业电视强劲的发展势头相比,公共电视网的反击显得微不足道。1982年,贝卢斯科尼手下的菲宁维斯特公司已拥有3家全国性的商业电视网,与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旗鼓相当。(3)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和菲宁维斯特公司平分天下时期(1990年至90年代末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