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815新闻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根据

【答案】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新闻的基本特征“新近性”决定新闻传播客观事实必须要有根据或契机,而新闻根据就是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它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在报刊上,新闻根据或是消息的导语,或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一篇新闻报道一定要有新闻根据,若是没有新闻根据就不成其为新闻。

2. 专访

【答案】专访是指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以一种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卞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义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强,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3. 通讯

【答案】通讯是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通讯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一般而言,通讯具有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和议论色彩较浓等五大特点。

4. 叙述式导语

【答案】叙述式导语是用摘录或综合的力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这种类型的导语用足够生动的情节来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产生如同他们亲身目击事件的现场感。叙述式导语写作,使用小说的所有技巧,包括对话、情景描写和悬念设置。

5. 硬新闻

【答案】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6.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着重揭示原因WHY 和怎么样HOW 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西方的解释性、调查性报道,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二、简答题

7. 新闻特写具有哪些文体特征?

【答案】新闻特写是由消息和通讯衍生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其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1)镜头感特写,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摄影或者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方法,因此它在文体结构与形态上表现出了一种文字镜头的美。

(2)巧妙的“截取”。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较,特写更注重、或者说更讲究角度的切入。相对于一个完整的新闻事实,它所再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一个切面、一个瞬间、甚至一个细节,不可贪大求全。

(3)适当的“放大”。特写,即摄影中“放大了的近景”。因此,它对所截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再现时,与其他新闻文体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它要把这个事实所包含的内容,立体化地表现出来,对其局部要放大,要细化,以加强视觉和艺术效果。

8. 简述通讯选材的特点。

【答案】通讯对选材的要求比较高,其特点如下:

(1)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选材的典型性的直接含义,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有特别之处; 二是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典型事实小一定都是大的事实,有时,很小的事实也具有典型性,也会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在采集通讯素材的过程中,很多人遇到的难点是典型事例的“稀缺”。有时事例不少,但都不突出,缺乏特色; 有时事实很特别但又缺乏普遍性; 或者事实精彩但又与主题无关。

当然,事实材料是否典型还受主题的制约,在某些主题评价标准的衡量下毫无意义的事实,在另一种评价标准的衡量下却价值倍增。

(2)要围绕主题选材

在确立通讯主题之后,记者就围绕着主题,寻找能够表现主题的事实材料。因此,选择通讯素材,说到底是一种思维的结果,是记者用新闻价值标准过滤事实材料的结果。

通讯对素材提出这个要求表面上是个约定俗成的写作要求,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通讯要适应读者阅读时的思维状态。因为人的思维的一大弱点就是怕乱。如果通讯中的典型事例东一个西一个,使人的注意力在内视屏幕上大跨度地多次移动,造成注意力振荡,导致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读者看不明白,只好放弃阅读。一些初学者所写的通讯常常出现“两个黄鹏鸣翠柳一一不知所云”和“一行白鹭上青天一一越飞离题越远”的情况,正是因为所选材料与主题结合不紧或发生矛盾所致。

(3)选材忌重复

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例如写一个以吃苦耐劳著称的先进人物,大可不必连续几个事例都写大致相同内容、相同情节的事例。

9. 具体分析下面这篇新闻报道在运用事实说话方面的特点。

附材料:

澳督告别澳督府

新华社澳门(1999年)12月14日电(记者韩松唐卫彬黄燕)今天中午12时许,60岁的澳门总督韦奇立慢, 曼走过澳门市政厅礼堂新铺的大红地毯,亲手为自己的大照片揭开幕帘。他神情有些凝重,鼻子微红。他有一段时问没有说话。

随着深玫瑰红色的丝绒幕帘徐徐拉开,葡萄牙委任的最后一位澳门总督韦奇立的肖像照出现在白色的墙壁上。这是悬挂在澳门市中心这座标志性建筑的第51张,也是最后一张澳督的照片。

按照此间的传统,澳督离任前,他的照片通常要在这座有125年历史的葡萄牙风格的建筑物中挂出。

照片是一幅普通的头像特写。有些谢顶的澳督似在深思。这位澳督在澳门总共工作了8年零8个月。今天,他被澳门市政厅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然而,冉过六天,当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的时候,韦奇立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黎明前离开澳门。至此,葡萄牙人己在这块中国领土上居留了446年,进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澳门回归中国是西方统治在中国乃至亚洲的终结。

今天的仪式只是澳督近期系列告别活动中的一项。从12月9日开始,他就忙着向公务员和神职人员辞行,出席大学的送别仪式,参加土生葡人的告别晚宴,并与下属在大三巴和府邸留下最后的合影。19日下午4时30分,他将最终离开竹仔室官邸。

辞行时,澳督总是谦和地与人们一一握手,并在城区街巷不时主动与相遇的市民寒暄。

韦奇立是葡萄牙南部拉戈阿镇人。他被任命为澳督前一直在军队任职,最高的职务是葡萄牙三军总参谋长。此前他并不十分了解中国。

“今后我会经常回想起澳门,”韦奇立对周围的人说:“她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韦奇立说,澳门是独一无二的城市,它不平凡的人们、它的大海、它的文化,它的一切都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