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腔”
【答案】新闻腔是指细节缺失、事例陈旧、语言呆板空洞、枯燥无味、刻板的新闻写作风格。具体表现为新闻写作中的“文件味”、“材料化”、“机关腔”倾向。外国记者把夸夸其谈、装腔作势的语言称为“新闻腔”,主张新闻报道要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写作。“新闻腔”在我国的不少报道中还大量存在。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要解决以往“宣传文化”所留下的套话、空话,或者“政治行话”过多的毛病。在会议新闻、工作经验或者典型报道中,这个问题至今还比较明显。例如现在的报纸,还会见到某些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言:“在……形势下”,“在……鼓舞下”,“在……基础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受到……的热烈欢迎”,“获得一致通过”等。重一点的表现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报刊、广播中天天向受众倾泻的语言,抽绎度极高、信息量极小、词汇重复绕缠纠结,语言学者们称它为“语言暴力”,它们极大地败坏新闻的声誉。
2. 风貌通讯
【答案】又称为“旅行通讯”、“概貌通讯”。它是以采访者旅行见闻的视角反映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的通讯,因此,也有人简称为“记地”的通讯。报纸上常见的诸如“见闻’夕、“巡礼”、“散记’,、“纪行”等都可归属于这类通讯。
3. 人物通讯
【答案】人物通讯是指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具体而言,人物通讯是指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
4. 社会观察通讯
【答案】社会观察通讯是指报道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的通讯。与传统的人物、事件、工作、风貌通讯不同,社会观察通讯并非着眼于社会上的某一个别人物、个别事件,或者某一方面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某个地方的风光风貌,而是在上述各类通讯的报道范围之外,用广角镜头透视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反映社会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新变化、新问题、新观念的通讯。在不同的媒体上,社会观察通讯有不同的称谓,“新闻观察”“纪实报道”“问题通讯”“调查报道”,以及某些报纸上的社会大特写等等都属于社会观察通讯。
5. 报道角度
【答案】报道角度,是指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选择报道角度,实际上就是选择揭示蕴藏在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具体途径。它关系到一篇新闻报道是否能够有夺目的光彩,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对于一个具有新闻意义的客观变动,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表现,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6.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二、简答题
7. 消息的背景大体有哪些类型,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新闻背景概念
①广义上
就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②狭义上
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2)作用
①衬托对比性材料
衬托对比性材料可凸显消息的新闻性;
衬托对比性材料可给新闻报道带来一些戏剧性效果,从而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2)注释说明性材料
注释说明性背景材料往往用点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交代清楚,有助于读者对新闻的理解;
它可以暗示记者的观点。这种技巧在报道一些微妙的政治、外交新闻或进行批评报道的时候,特别有用。
(3)分析解释性材料
有一些新闻报道所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非一般读者所能通晓明了,这时需有一些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来指点迷津,其作用是能化难为易,使所报道的内容明白显豁、易为人理解。
8. 导语的修辞技巧有哪些?
【答案】导语的修辞技巧主要包括:
(1)设问
导语以提问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以提问方式写作的导语,有助于读者把握新闻事实的要点,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促使记者抓住要害,明确消息主体的写作方向。
(2)拟人
导语中将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技巧可以使导语带有感情色彩,令读者受到某种程度的打动,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一步阅读全篇。
(3)借用
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来揭示新闻内涵,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导语富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下文。
(4)对比
在导语中,将两个极端的事物加以对照,形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这种对比的写法,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明新闻主题。
(5)直呼
导语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这样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造成一种亲切自然的交流气氛,使读者产生亲近感,从而乐于接受记者的观点或忠告。
(6)排比
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的一部分,形成排比式导语。这种手法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
(7)惊警
导语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强烈唤起读者注意。这种写法可造成震动效果,造成一种紧迫感,使读者为之一惊,不能不注意。
9. 怎样深化通讯的主题?
【答案】深化通讯的主题主要有三条经验:全局意识、历史感和关注人的心灵。
(1)深度来自全局意识
有些事情,乍一看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影响似乎也不大。要确定这些题材的通讯主题的深度,必须把这些题材放到全局的高度去衡量,深入研究其在全局中所占的地位,它是否有利于或者有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它们的代表性、典型性如何等。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报道越来越多,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因为事实复杂、头绪繁多,记者往往使用通讯这种体裁反映问题、探索原因、总结经验、梳理思路。而这类通讯常常需要运用“全局性的视角”和根本利益的标尺来观察和研究问题。
(2)深度来自历史感
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看问题离不开全局意识。但是很多人的全局意识仅仅局限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