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增能理论

【答案】增能理论则站在人的发展的立场上,认为通过一定的方法残疾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他失去的机体的、社会的功能,并有助于他们进入一般的、正常的社会生活。增能小但在于增强其原本丧失的机体功能,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甚至可以减轻他们对社会的“拖累”。增能理论是以人的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关注于人的基本价值的实现。

2. 民政工作

【答案】在20世纪80年代初召开的第八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民政部部长崔乃夫曾将民政工作概括为“三个一部分”—政权建设的一部分,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它仍是目前中国民政工作的基本格局。民政部门则是政府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工作实务的行政管理部门。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四个支撑点:一是政府; 二是企业; 三是社区,尤其是基层社区; 四是社团,特别是非政府的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工作)和慈善机构。在上述四个支撑点中,有三个在民政工作的职责范围之内。

3. 差序格局

【答案】在分析传统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结构时,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4. 家长作风

【答案】家长作风是与法律实践相关联的,但是社会工作干预亦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社会工作历史的特定的时期,家长作风一直是受到倡导的,并认为对于某些当事人,社会工作者应该扮演积极的家长角色或行为。后来,由于社会期待家长角色应由社会机构来扮演,因此,个别社会工作者的这种家长式的行为就受到了挑战。

家长作风涉及对另一个人自由的某种干预限制。狄沃金说:“说到家长作风,我基本上把它理解为是对一个人行动自由的干预。有人为之辩护,说这种干预对被干预者的福社、美德、幸福、

需求、利益或价值是绝对有好处的”。

韦利提出评价家长作风的三个标准:

(1)对一个人自山选择生活计划的干预不应该严厉;

(2)干预包含着对那个计划中某些成分的偏爱与支持;

(3)计划中明显存在着由于当事人没能力决定其自己的目标因而必然会导致某种失败的理由。

不管怎样,即使在缺乏预见性、成熟等条件下,家长作风也不应该在社会工作中存在,因为它可能由于对标准的定义问题而导致工作者的放纵和对当人事的侵犯。

5. 非干扰性研究

【答案】非干扰性研究是不接触研究对象的研究技术,工作对象不受研究过程和场景的影响而变化是其根本特征。主要包括三个类型,即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或比较分析、内容分析。

6. 社会计划(社会策划)模式

【答案】这个模式是指依靠专家的意见,通过有关专家的调研、论证、计划,然后落实、推行,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这一模式可以说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方法。社区工作者担当的是组织实施者的角色。对于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一模式比较常见。

7. 认知理论

【答案】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8. 儿童福利

【答案】儿童福利是一种社会服务,是要通过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社会行为为所有的儿童,特别是处于困难境地的儿童提供服务,通过家庭建设、社区发展以及社会组织的多种服务,使儿童的困境得到改善,儿童的成长获得必要的条件。

儿童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儿童福利是指由特定形态的机构向特殊的儿童群体提供的一种特定的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指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而服务功能则相应地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此类福利具有残补性取向,是一种消极性儿童福利。

(2)广义的儿童福利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家庭和儿童,并不单纯局限于处于不利境地、需要帮助的儿童群体。这一类型的儿童福利具有发展取向,是一种制度性的儿童福利。

二、简答题

9. 简述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答案】香港理工大学何洁云的《社会工作实践:小组工作》归纳了科诺卡(Konop.ka , 1972)建议的用于指导社会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1)认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及行为的多样性。社会工作者必须清楚认识每个成员的独特差异以及他们的不同需要和不同问题。对每个成员的不同需要采用适合的介入方法,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和目标。

(2)认可小组是多种多样的及行动是多样化的。这是对小组的个别化原则。每个人的差异使得由人组成的小组也有差异,小组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互动模式。社会工作者对不同的小组同样要采用不同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3)真诚地接纳每一个人。社会工作者可以有自己看待他人的价值观念,但他不需对他们的行为和品行表示赞同与否,应该完整地接纳每一个人,包括他的长处与不足。

(4)建立有日的的助人关系。在社会工作者和小组成员之间应该有目的地去建立专业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发生转变。

(5)鼓励及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实现有益的合作关系。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和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发展起有积极意义的关系,以促进小组成员发生转变。

(6)适当地修正小组过程。社会工作者必须对小组过程了如指掌,为实现小组目标对其适当、及时地予以修正,创建具有促进转变的支持性环境。

(7)鼓励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必须认可并接受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差异,帮助和鼓励每个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参与小组活动,不应该使他感到力所不及。

(8)促使小组成员投入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要高高在上,而是要把自己摆放在增强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位置上。

(9)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冲突去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社会工作人员应该帮助小组成员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他们遭遇的冲突,使他们学习用不同的技巧或策略去解决冲突。

(10)为小组成员提供各种新机会。为小组成员提供各种新机会,使他们通过新的和不同的经历来考察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际关系技巧和体验在小组中的收获,以满足社会需求,并从中获取成就,维持良好的自信心。

(11)明智地运用制约。帮助小组成员认识他们的问题,识别制约因素和检验受制约的程度,并利用机构受到的各种制约来帮助小组成员学习如何面对社会上的制约因素。

(12)有区别地运作工作方案。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需要运作不同的方案。

(13)对个人和小组的进步小断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小组成员的参与下定期地对小组的进步进行评价,以保持小组的目的和有效性。

(14)热诚、人道和严于律己。社会工作者要做一个真诚、热情和人道的人,而不是一个冷酷、不人道的人; 要严于律己,不能利用小组来满足私欲。

10.何谓初级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答案】(1)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