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719中国通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茶经》
【答案】《茶经》是指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约成书于780年。全书分3卷10节,7000多字。该书主要论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之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2. 巫蛊之祸
【答案】巫蛊之祸是指汉武帝末年发生的宫廷内乱。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加之武帝晚年多病,便疑其左右人巫蛊所致。征和元年,丞相公孙贺被人告发用巫术诅咒,在驰道埋木偶人,死于狱中,武帝便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次年,他诬告太子宫中埋木偶人甚多,太子畏惧,杀江充及胡巫而逃走。武帝发兵追捕,太子也发兵抗拒,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后太子兵败自杀。
3. 更戍法
【答案】更戍法是北宋实行的一项军事政策。通过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的方式,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独有。由于将领不随之调动,便出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更戍法被罢废。
4. 形势户
【答案】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其中官户占少数,吏户占多数。与形势户相对应的平户,则包括形势户以外的全部人户。形势户是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宋皇朝依靠形势户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在法律上,形势户中的吏户没有特定的权利。但是,形势户依仗当官作吏的权势,为非作恶,却是史不绝书。宋朝对形势户在纳税、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定有禁约。北宋初,在各州府专设“形势版簿”,南宋时又改为在税租簿上用朱笔标明“形势”两字。规定形势户比平户须早半月纳税,如拒不纳税,要加重刑罚。
5. 二王八司马
【答案】二王八司马是唐永贞革新中官僚集团的核心人物。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
后,任用王叔文、王伍、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淮、程异等进行改革。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并准备夺去宦官手中的兵权。可惜计划被识破,宦官首领俱文珍逼顺宗退位,二王被贬逐,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革新失败。历史上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为“永贞革新”。
6. 胡服骑射
【答案】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和服饰改革。其主要措施有二:①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短装紧身服饰,束以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其优点在于机动和灵活性; ②通过不同途径组建骑兵。赵武灵王通过此次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提升赵国军力的同时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自此以后,各国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主力,骑兵才真正出现于中国历史上。
7. 上计制度
【答案】上计制度是指战国至秦汉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承诺、担负、履行赋税义务的制度,也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行政得失的政绩考课制度。此制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分别写在两片木卷上,一片交给君主,一片留给自己。年终,官吏必须去见君主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君主根据木卷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予赏罚或升级降职。上计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
8. 青铜时代
【答案】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是以青铜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文化最早出现在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欧洲、埃及、印度等稍后,美洲较晚。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从公元前21世纪起到前5世纪结束。青铜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丰富,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二、论述题
9. 在中外交流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任务,如张骞、玄奘、郑和,请叙述他们的主要事迹并加以评论。
【答案】(1)张骞
张骞是西汉时期汉中成固人,西汉武帝时期主要面临北方匈奴的威胁,为联合北方大月氏共同进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于公元前126年回到汉朝,张骞此行并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逐渐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也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享誉全球的“丝绸之路”,因此可以说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完全能够载入史册的,张骞为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
贡献。
(2)玄奘
玄奘是唐代的著名高僧,法相宗的创始人,俗家姓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在这之后进行了长期的翻译工作。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郑和
郑和是回族人,原名马和,云南人。1405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关系。从1405年到1433年,一共远航了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世。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海外贸易,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明; 同时对所经过的地区推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成为当时稳定东南亚的国际秩序,同时也提高了明帝国的国际地位。
10.明清地方机构及官职变化。
【答案】(1)明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及官职
明代地方机构的设置,虽然基本上因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又根据封建中央集权制发展的需要做了创新和调整,终于形成了自上而下、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明朝废除了行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下设府(直隶州)、县(属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管地方军政。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属于中央相关部门。
(2)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清代地方行政组织有省、府、县以及边疆特别行政区。
①省
清前期共设置十八省,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每省设提督学政,主管教育、科举等事务。督、抚之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前者主管民政、财政、人事,后者主管司法、刑狱和纠察。
②府、县
府隶属于省,设知府一人。州分散州和直隶州二种,散州隶属于府,与县同级;直隶州与府同级,直属于省。厅分属厅和直隶厅二种,属厅隶属于府;直隶厅与府同级。县设知县,主管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