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863新闻学与传播学综合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循环模式 【答案】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2. 传播 【答案】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 讯息 【答案】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它是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 受众 【答案】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如书籍或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 ②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报纸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 ③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二、简述题 5. 简述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答案】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个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传播的客观规律。综合许多传播学者的见解,把握这个定义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communication )一词和社区(community )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 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一一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小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一一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一一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6. 试述“伊里调查”的理论成果。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史称“伊里调查”)。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论述题

7. 网络传播给国际传播带来了什么问题?

【答案】如同一切进步技术一样,网络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数字化革命的浪潮中,网络传播的兴起为国际信息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问题。

(1)信息交流不平衡扩大

长期以来,国际信息传播始终处于不平衡状态。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操纵

了国际信息流通,而其他不发达和欠发达的国家则只能被动接受流入的信息以及被扭曲了的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不平衡日益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国际信息传播的不平衡进一步扩大了。

由于网络传播与生俱来的“无政府状态”,国家对网络传播进行行政干预和控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如果不想拒绝新技术,不想游离于信息社会之外,就必须大力发展网络传播,而这就意味着向网络上自由流通的各种信息敞开大门。尽管第三世界国家也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加强自己的对外传播,然而掌握了先进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占领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在网上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目前,连德国、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都感到了这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自不待言。

(2)文化冲突日益加剧

网络传播在促进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流的同时带来了全球范围的文化冲突。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在特殊的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积累经验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具有适应环境、改进环境的功能。当这些不同性质的文化传统相互接近,进行交流时,实际上也就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和排斥的过程。

如今,因特网使全世界的国家和民族空前接近。网络空间信息流动的自由使民族文化发生剧烈碰撞,不同性质的文化交流时也就产生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文化冲撞。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将通过网络强化本民族和国家的世界地位,同时向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输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达国家的信息内容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特别是网络传播直接送达世界各地,政府的干预和调控能力已大大削弱。而落后国家和民族为了争取到与发达国家的平等对话地位,也必须借助新技术,借助网络传播,来发展自己,这就不可避免地被迫接受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在这种形势下,民族文化冲突可能将会日趋激烈,而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网络文化冲突的最主要表现为语言冲突。语言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发挥着文化认同作用。当人们接受一种语言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语言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还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因此目前网上英语独尊的情况,必然会对上网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带来冲击。

(3)国际政治斗争的新武器

大众传播媒介历来是国际政治斗争的武器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逐渐成为国际斗争的新武器。此时,掌握先进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所指的,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总之,网络在给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们带来交流的自由和便利的同时,也给各国的信息主权,各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及国家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对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谨慎应对。

8. “艳照门”事件的传播学解读。

【答案】“艳照门”事件作为2008年的一起热门事件,折射出许多传播方面的问题,发人深思,香港某大学更是将其作为传播学理论教学的范例编入教材。这里选取以下几个关联度较高的传播理论对该事件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