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616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斯塔尔报告

【答案】《斯塔尔报告》是指美国国会经过研讨对外公布的克林顿白宫性丑闻事件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地描述了美国总统和白宫实习生之间的性丑闻。特检官随后介入事件调查,使本案获得了迅速的进展。1月12日,实习生莱温斯基的好友特里普所交出17卷录有关于莱温斯基谈与克林顿关系及总统要其撒谎的录音带。在联邦调查局的安排下,身上戴有声音设备的特里普与莱温斯基在弗吉尼亚州一间酒店中进行了有意义的会面。这次会面的照片、录音带已成为游说莱温斯基与警方合作、提供克林顿要其撒谎的证词的有力武器。报告发布之后,克林顿向国会提交了辞职报告。

2. “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3. 法兰克福学派

【答案】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 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4. 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cardstacking )

【答案】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cardstacking )是指选择采用陈述的方法,通过或真或假、清晰的或糊涂的、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叙述,对一个观念、计划、人或者产品做尽可能好或者尽可能坏的说明。例如引用电影评论的电影广告,引语都经过小心选择,只用最有利最好听的语言。这种宣传方法与语义学上的偏向技巧基本上是一样的。“洗牌作弊法”也是把关人概念的雏形。

5. 符号的任意性

【答案】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

二、论述题

6. 给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段讲话,重点是他在讲话中提出,在报道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新闻时,新闻工作者要凭三个要素来决定是不是进行报道,即“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

(要求:从党报的政治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进行评价。)

【答案】在上述材料中,习主席提到的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的三原则:“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无论从党报的政治性还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都有其现实的社会意义。工作需要是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秉持的立场与原则; 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报道质量的重要标准; 社会效果是增强舆论引导,体现党政方针的重要目标。下面分析如下:

(1)工作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题,这就要求宣传报道工作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宗旨,以繁荣和发展宣传文化事业为实践载体,全力推动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

①宣传报道要有新内容、新形式、新创意,及时报道单位内外新的事件、新的动向、新的成就、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人物,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让职工感兴趣,易接受,印象深。在新字上做文章,增强宣传报道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引起职工的共鸣,营造舆论氛围,才能更好地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服务大局。

②宣传报道工作要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上下功夫。当今社会,信息迅捷畅通,宣传报道必须独辟蹊径,才能引起职工的注意,引起重视,为职工提供有参考价值、有说服力的信息,使他们感受到要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参与单位建设,从最直接、最切身、最贴近生活的事件入手,加深理解个人价值与单位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其素质,使宣传报道工作更为直观立体全方位,提示他们关注热点问题,引领工作方向,推动工作前行。

(2)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要素,是指新闻事实自身具备传播价值的主要因素,也称新闻价值标准,它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的主要依据。

①新鲜性

时间上要及时,内容上要有新意。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内容具有新颖性,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或者事情发生了变动。新鲜性可以保证读者在获取新闻是的好奇心,从而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②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新闻报道要能够反映社会上出现的重要事件和重大变故。这里的重要事件从党政新闻的角度主要包括重要方针的出台与实施、国家重要的政治会议、以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政治事件等。

③接近性

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两种。地理上的接近,是指新闻事件发生地与读者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因为人们总是首先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心理上的接近,是指新闻事件在心理上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④显著性

人物、地点的知名度高,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⑤趣味性

奇闻趣事。报纸、网络、电视等发表的新闻,不一定都是国家大事,罕见的自然现象、奇趣的动物、人的超强能力等能够给人以精神抚慰,使人心情愉快,使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3)社会效果

一方面,报道要做到人民利益至上,要求新闻报道工作追求良好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工作中所追求的社会效果主要是社会公正、和谐与有序。新闻记者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以民意民需为原动力,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实现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的因素,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权。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守望者,要做好舆论导向工作,一切工作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点,凝聚力量和团结群众。

另一方面,报道要体现“受众原则”,即将受众作为新闻报道重要的接受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新闻报道的主要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 因为受众在有限的注意力经济中,会进行“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因此,社会主义的党政新闻报道应该增强其可读性,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同时也增强自身的新闻稿件质量,保证受众接受效果。

7.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的发展状况。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是在探索中发展的。

(1)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8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需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言论出版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保证。

(2)新中国的传播制度是伴随着各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新闻总署成立,成为领导和管理全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政府机构。建国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为推动对旧制度的社会主义改造、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