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202现代西方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谢林的绝对

【答案】谢林的绝对是其同一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绝对”是指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和一种不自觉的客观精神力量。“绝对”作为普遍性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之中,它的特殊表现是对立的发展。对立的双方只有量的差别。他认为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一种预定和谐,所以主客体是“绝对同一”。“绝对”只能通过自我意识显现,而自我意识的活动就是理智直观。因此,他认为我们只能借助于理智直观来认识和理解“绝对”。

2. 诺斯替派

【答案】诺斯替派是一种哲学和宗教的混合体系,是受诺斯替教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派别,又称灵智派。它起源于1世纪,2~3世纪盛行于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5世纪衰落。其主要思想是主张本体上的二元论,认为存在着善的精神世界和恶的物质世界,后者是由造物主创造并统治的。它着重于启示的知识在拯救中的作用,认为基督来到世上把属灵的知识给予人,从而使人从物质世界的奴役中得救。它还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善与恶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根本原则,肉体是邪恶的,人应该禁欲。诺斯替派的某些思想与正统基督教相冲突,使正统基督教信仰受到威胁,因此它被认为是对早期教会危害极大的一个异端派别。

3. 认识你自己

【答案】“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后被苏格拉底用来号召人们“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认为不研究这些人事问题而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务正业,所以他要求人们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苏格拉底把人看作是理性的思维主体,“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去发现人的共同的和普遍的本质。

4. 纯粹理性

【答案】纯粹理性是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即“先验的理性”。康德哲学把以往去抽象认识对象已达到真理的思维方式转到先考察人类理性是否能、以及怎样认识对象本身上来,称为“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是指对人类理性自身的考察,康德的三大批判是指《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5.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答案】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是对观念的一种分类。关于天赋观念的概念有几种观点:①天赋是发源于心灵本身,而不是来自于经验; ②在出生时,天赋是指潜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经验以某种

方式使它们显示出来; ③它们是由我们天生具有的倾向形成的。按照观念的不同来源,笛卡尔把所有的观念分为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三类。他认为天赋观念是上帝赋予我们的,因此是不会错的,并将天赋观念作为我们获得普遍必然的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6. 黑格尔的自在自为

【答案】黑格尔的自在自为是指绝对精神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东西,是存在和本质、直接和间接、潜在和现实的具体统一和大全。这个全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概念的一个整体。自在是内在的潜在,是自我统一的和未反思的; 自为是现实和反思的,是展现自身和外化自身的。自在自为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是完全的发展状态,事物在其中达到完满的状态。事物从自在发展为自为,并最终发展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这符合黑格尔的“正题一反题一合题”的发展模式。

7. 康德的图式

【答案】康德的图式是连接范畴和经验的中介,他的图式论是为了克服范畴论的困难。在运用范畴概念于经验的判断时,图式是重要的一步。虽然范畴没有经验来源,但每个范畴有其经验的对等物即图式,使其运用成为可能。概念的图式不是意象,而是产生意象的规则。每个图式都是时间的先验规定,所以图式只是加了时间条件的范畴本身。因而它一方面与范畴同质,具有普遍和先天性; 另一方面与现象同质,因为它包括想象力、时间和表象杂多。图式由于这种特性成为概念和直观的中介,才产生判断。只有借助于图式,概念才能够被应用于现象,没有图式,概念就没有意义。

8. 本原

【答案】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二、简答题

9. 休谟对实体存在的怀疑。

【答案】休谟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知觉的经验为基础、标准界限,而无从得知关于知觉之外是否有实体存在。休谟否认了实体作为知识对象的可能性,但他对“实体”观念的批判态度是怀疑论而非独断论。他没有否认实体,而是说,我们没有关于实体的知觉,从而也不可能有关于实体的任何知识,无论肯定实体还是否定实体的断言都不属于知识。至于知觉之外有无实体存在并不可知。本着这种怀疑论的精神,休谟依次否认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的可知性。

(1)对物质实体的否认

休谟说:“感官传来的这些感觉,究竟是否由相似的外物产生? 这是一个事实问题。”依照体漠的观点,事实问题需要借助于经验才能解决,但休谟说:“经验在这里,事实上,理论上都是完全

默不作声的。”因此休谟认为我们只有关于性质的观念,对性质的寓所或支撑点没有任何知觉。纵使我们把注意力移至身外,伸展到宇宙尽头,也超不出知觉范围之外,想象出一种知觉小到的存在。休谟认为感觉与物质的联系是没有任何经验根据的。

(2)对心灵实体的否认

对于心灵实体,我们没有任何知觉。如果认为“自我”是一个心灵实体,我们是不可知的。休谟指出,每一个实在观念的产生必然归于某一个印象,“自我”并不像贝克莱所说的那样,是知觉的寓所或知觉活动的主体、承担者,因为我们并没有关于自我的一个固定不变的知觉。休谟说,我们对于自我的知觉只能是“那些以不能想象的速度互相接续着、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换言之,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可知的只是正在进行中的知觉的连续。

(3)对上帝的可知性的否认

对于上帝的存在和属性,我们没有任何知觉。休谟说,想要求助上帝的真实无妄,来证明我们感官的真实无妄,只是很无来由的一个拐弯。休谟不承认对于处于经验以外的上帝,他进而否定了历史上所有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其理由是:

①因为“上帝”的观念不是经验的对象,不能通过经验证明。“宇宙设计者”的论证和“终极原因”证明都试图用后天的经验的方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违反了他的我们的观念不能超出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知识不能超出我们的观念的观点。

②上帝存在是一个事实问题,所以不能用必然推理证明,因为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不能先天地证明一个事实问题。

③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也不可靠,人类的不幸和痛苦提供了反证。既然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既不属于经验知识,也不属于抽象知识,那么其中就不可能有任何真理。

10.简述柏拉图的洞喻思想。

【答案】柏拉图在《国家篇》对人类的知识状况作出了一个基本构想。

(1)内容

①设想在一个洞穴中有一群世代居住在这里,并被锁链锁着的囚徒,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力一有一堆火,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当外面的人们举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时,火光就会把这些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他们自然地认为影像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②如果囚徒碰巧获释,第一次看到火光与物体,他就会明白原物比影子比更真实。如果他走出洞穴,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的事物,他会先见到阴影,在看到水中的倒影,然后看到阳光中的事物,最后见到太阳自身,并明白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③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但他会与他的囚徒同伴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偶像和原型的不同,并激起众怒,甚至被处死,因此,他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2)具体分析

①柏拉图认为洞穴中的世界是可感世界,而洞穴外的世界是理智世界。他认为人们与囚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