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综合之土地资源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资源调查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服务,它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种。

二、简答题

2. 面对21世纪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答案】土地资源学正处于形成发展阶段,今后需要不断的完善。随着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口益加剧,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其发展前景和方向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

(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资产)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除此以外,山地资源开发己成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点,一些条件较好的山区将成为我国大农业发展的战略后备基地。为此,应尽快摸清山区土地资源家底,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为合理配置农林牧产业结构,实现山区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另外,还应加强对一些特殊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如滩涂、湿地、沙化土地等。

(2)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

①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应重点开展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

③学科规范化问题,即规范一个学科的范畴。

3. 什么是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试述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答案】(1)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是指土地类型分布不仅表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在一个区域内也显示一定的分布特点,表现为一定的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

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2)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对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对区域土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促进土地类型分类工作的深入,也能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布局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依据。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对大农业生产布局有重要意义。

4. 试述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并说明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FAO 的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分类方法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它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当前的和潜在的适宜性分类,而且对可能选择的每一种土地用途都分别进行分类,如在一地区的某一地块,对农业、畜牧业或林业都适用,那么就要对这3种土地用途的每一种分别进行适宜性分类。

该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是一种解释性分类系统,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的土地适宜性分类,而且始终保持一定的结构,即具有相同的分类类目,每个类目在应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时,仍保持它在不同的分类范畴中的基本含义。该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

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2)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对上一级评定结果的补充解释。 联系:都是采用逐级评定的方式。采用逐级递降的方式对土地进行评定,下一级的评定结果是

区别:两者的评价目的不同,一个是对土地的利用潜力进行的评价,一个是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案对该方案使用下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的评价; 因此,在评价时,土地适宜性评价只需考虑该土地对特定土地利用用途的适宜性,而土地潜力评定需要考虑对所有可能的土地利用用途的适宜性。

5. 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答案】(1)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

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己被广泛应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

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土地型。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自然发生学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

(3)土地类型的命名方式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 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和黄红壤山坡地。我国多采用这种命名方法。

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田、咸田、围田、坑田; 黄土高原地区的川地、源地、梁地、峁地等等。

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6. 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应有哪些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

(2)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调查人员组成、机构设置、调查工作的组织,调查的步骤和采用的技术方法。

(3)调查成果分析调查区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与分布,包括土地类型的位置、分布规律、面积、形态结构和自然特征等,还包括土地类型的质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分布状况图件等等。

(4)问题与建议分析土地资源在利用、管理、保护中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7. 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案】(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首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