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997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沙漠化与荒漠化
【答案】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荒漠化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二、简答题
2. 什么是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试述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答案】(1)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是指土地类型分布不仅表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在一个区域内也显示一定的分布特点,表现为一定的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2)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对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对区域土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促进土地类型分类工作的深入,也能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布局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依据。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对大农业生产布局有重要意义。
3. 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 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答案】(1)基本农田的含义及保护对象
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基本农田不等于高产稳产田,I 高产稳产田仅反映耕地的生产力水平和质量状况,大部分高产稳产田应划入基本农田,但基本农田还可以包括部分为保证达到某个食物总产要求所必需的中产田甚至低产田; 反之,有小部分高产稳产农田出于特殊原因,还可能转用为建设用地或其他土地。
(2)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应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区来实现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
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保障土地利用以满足“一要吃饭、_要建设”的长远目标。因此,它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出发,提出本地区规划年内的农产品需求量、耕地需求量及各类建设用地数量,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采用规划区的形式,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定时、定质,并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把基本农田保护起来。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工作内容
①规划变量分析;
②耕地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平衡,确定基本农田数量控制指标;
③根据保护数控制目标;
④规划后的管理与监测工作。
(4)对解决当前人地矛盾的意义
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证我国的基本粮食供应,使得在人地矛盾不断升级的当时也先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防止在高利益的推动下对耕地的荒弃,从而让人地矛盾在有一定限制的条件下得到缓解。
4. 耕地质量管理包括哪此内容?
【答案】耕地质量是决定土地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它包括耕地地力状况和耕地环境状况,即“耕地总体质量一耕地地力水平+耕地环境质量”。我国耕地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耕地地力分等定级
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用于农作物栽培使用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影响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学条件、人为影响因素等。耕地地力分等定级的评价方法主要是:
①全国土壤肥料总站试行的地力分等定级;
②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开始试行的农地分等定级方法。
(2)耕地地力监测与退化防治
耕地地力监测是指对影响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因素以及农作物的物质生产量进行定时定点的测定; 耕地水土流失、耕地次生盐碱化和耕地沙化的防治与一般土地上的退化防治方法基本相似,即一方面从自然条件着手人为改造土地条件,二是从人类活动自身着手采取有利于保护土地的开发利用技术和方法。耕地贫瘩化则是指耕地土壤中的养分总量及有效性不断降低的过程,主要防治措施就是增加化肥和有机肥料的投入量,并实行配方施肥,实现地力平衡。
(3)耕地环境质量监测与保护管理
耕地环境质量监测的任务就是,将对各个对象的监测结果与国家颁布的有关耕地环境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判断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的类别、程度和范围,定期提交耕地环境监测评价报告。耕地环境质量保护具休应做到: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耕地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耕地环境污染事故查处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核制度、耕地环境保护检查制度,以及耕地环境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度等。
5. 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案】(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首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但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增加到极大值后,则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增加而下降。
海拔高度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的活动必然减少。如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土地资源的水热分布情况不同,适宜生长的植物也不相同。
(2)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地势起伏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条件等方面。地表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壤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量在一定条件下增多。对于建设用地而言,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 当坡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要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则工程投资必然增大。
(3)地貌类型
各种地貌类型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平原一般说来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在我国南方降水量丰富的三角洲地区,由于降水充沛,淡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脱盐良好,且肥力较高,故多为良好的农业垦殖区与海产品养殖区; 而北方地区,由于降水量少,土壤脱盐较差,且淡水资源有限,故其农业开发利用常受到一定限制。
6. 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答案】(1)土地类型分类是对土地这个客观实体的一种自然分类,实际上也就是土地自然类型的分类。它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性为主要依据,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2)研究和划分土地类型,对土地规划以及土地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①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面积,查清土地资源数量,为评价土地质量和生产潜力提供依据。
②通过研究土地类型,可以了解土地的结构状态及其分布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调整土地结构提供依据。
③土地类型是景观形态单元,土地类型中标的分级是对自然环境结构层次的确定。分类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共性的归纳,通过划分和研究土地类型,可以为制定土地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④通过划分土地类型,为建立土地分类系统和土地数据库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