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之外国教育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西班牙军官、天主教狂热信徒罗耀拉于1534年创立了( )。
A. 虔信派
B. 清教
C 耳卜稣会教团
D. 加尔文教
【答案】C
【解析】西班牙人罗耀拉首创耶稣会,使其成为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
2.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选项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
A. 自我实现的需要
B. 自尊的需要
C. 认知的需要
D. 审美的需要
【答案】B
3. 与“新教育运动”相比,不属于进步主义教育特征的是( )
A. 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
B. 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
C. 更重视学校民主化
D. 更关注幼儿
【答案】D
【解析】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所以相对欧洲的“新教育运动”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而“更关注幼儿”则是“新教育运动”的特色,这从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可见一斑。
4. 在德国最早办起实科中学的教派是( )。
A. 加尔文派
B. 路德派
C. 虔信派
D. 耶稣会派
【答案】C
【解析】实科学校是近代德、俄等欧洲国家实施实科教育的一种普通学校类型,为适应工商业和交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创办,其特点为:接近实际生活、开设实用课程,培养从事工商业的中等技术人才。17世纪末18世纪前期,德国路德新教的虔信派教育家尝试建立此类学校。
5. 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近代学制,尤其是对壬寅学制的熟悉程度。1902年(农历
,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壬寅年)。壬寅学制以纵向的初等、中等、高等学堂为主,以横向的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为辅,将整个学堂教育系统地连成一体。可见,壬寅学制是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6.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 经济、社会的稳定
B. 十字军东征
C. 新兴市民阶层需求
D. 改造原有大学
【答案】D
【解析】中世纪大学形成的原因包括:①西欧封建制度在11-12世纪进入发展的顶峰时期。王权日见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由工商业者所定居的城市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地区出现。②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从西欧离开家乡,到东
,传播基督教信仰,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③新兴的城市市民阶层成为推动方去打击“异教徒”
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不仅提出了新的经济、政治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
7. 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 )。
A. 儿童对母亲的爱
B. 儿童对父亲的爱
C. 儿童对全人类的爱
D. 儿童对上帝的爱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理论的考查。该理论认为,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
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些要素是作为儿童天赋的能力表现在儿童身上的,它们是进行各种教育的依据。要素教育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数目、形状和语言)。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发展起儿童对父母的爱、儿童对全人类的爱,并最终发展到儿童对上帝的爱。
8. 某班期末考试语文平均成绩为75分, 标准差为8分,小明得92分,则小明的标准分数是( )
A.1.12
B.1.37
C.2.13
D.6.52
【答案】C
【解析】根据标准分数的公式,求得结果为2.125
9. 在教育研究的数据分析中,某统计量为-1.5,该统计量最有可能是( )。
A. 标准差
B. 方差
C. 标准分数
D. 相关系数
【答案】C
【解析】标准差是指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 方差是指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标准分数是利用线性转换的原理,将一组数据转换成不具有实质的单位与集中性的标准化分数; 相关系数是指用来描述两个变量相互之间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的数字特征量,包括积差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二列相关系数、点二列相关系数、多系列相关系数等。相关系数只能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并不能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B 两项的取值
为正数; D 项,相关系数r 的取值范围为
10.在《论国民教育》中系统地论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的人物是( )。
A. 爱尔维修
B. 狄德罗
C. 拉夏洛泰
D. 斯宾塞
【答案】C
【解析】拉夏洛泰是18世纪中期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的《论国民教育》系统地论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从知识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角度说明了国家办教育的必要。他认为,法国国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教育最终要达到使人民心智完善、道德高尚、身体健康的目标。他设想了按年龄划分的三级教育制度:即从5~6岁到10岁; 10岁到16岁; 16岁以上在工作中学习。各阶段的学习都要求注重本国语和科学学科,使青少年获得作为良好公民所应具备的实际知识。他的国民教育理论对法国乃至西欧各国世俗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产生过很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