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立论

【答案】立论,是指作者从正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态度的论证方法。立沦汇总常用的方法有事例论证、事理论证、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等。作者在使用某个比喻时,一定要强调该比喻的适用范围和它的不足之处,最终还是靠论证来解决问题。

2. 电视谈话

【答案】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电视谈话体评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为访谈式,二为座谈式,三为论坛式。

3. 网络新闻评论

【答案】网络新闻评论,是网民借助网站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就当前某重要新闻或某新闻事件进行议论和评述的文章,每篇字数一般在五六百左右,也有超过千字。网络新闻评论分为专家评论、编辑评论和网民评论,最具互联网特征的是网民的交互性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体现了网民的基本需求:①“交流性’夕,互联网提供一个网民交流的公共场所,大量意见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②“参与性”,网民通过网络传媒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网络新闻评论处于新闻评论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它在传统媒体评论内容和形态上异化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准确及时、快速反应; 旗帜鲜明、尖锐泼辣; 交互性强,穿透力大;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 新闻价值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新闻评论中可能给人们的信息量的大小,它包括评论的观点、理论、思想和知识等。一篇评论给人们的信息量大,它的价值就大; 反之就小。信息量大的选题我们应该重视它,花大气力去做,把它做好; 信息量小的选题,应考虑是否去做,花多大的气力去做。

5. 夹叙夹议

【答案】夹叙夹议是指评论中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它可以是先举事例,后进行论证,再举实例和议论; 也可以是先论证,后举例说明,接着又议论和举事例。一般稍长一点的评论文章,时常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6. 国际评论

【答案】国际评论是指新闻媒介评论国际事务的政论性文章,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述评、署名评论等。中国新闻媒介的国际评论,其职能是向国内外的读者或听众,分析国际上新近发生的事件和动态以及国际局势的发展和演变,解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方针和政策,宣传中国对各种国际问题的观点和原则立场。

7. 特约评论员文章

【答案】评论员文章前面冠之以“特约”二字,用以加重评论作者的身份,也为标明系社外人士所写。特约评论员文章的任务是就当前重大理论问题、思想间题、政策问题和重大改革举措发表独到见解。规格比本报评论员文章要高一些,主要约请有关党政领导机关或理论学术机构的负责干部、专家,以及学有专长的有关人士撰写。一般不署名,必要时也署名。由于它来头大,块头也大,也称“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8. 网络新闻评论、网络评论

【答案】网络新闻评论,即时评、政论,是网民借助网站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就当前某重要新闻或某新闻事件进行议论和评述的文章,每篇字数一般在五六百左右,也有超过千字。和传统新闻评论相比,网络评论的优势明显。首先是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充分体现它的草根性和民主性。它是来自人民、为人民的草根评论,广大受众是以主动而非被动的姿态,共享评论的发布、传播、交流的过程,成为评论的制造者和发布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由于网上评论反应及时,传递迅速,受众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舆论,网络新闻评论己成为新闻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新闻评论的体裁和样式。

9. 议题设置理论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口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大众传播

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10.评论的时效性

【答案】评论的时效性是指新闻评沦“评得恰是时机”,“评得对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时间+效益”的一个综合衡量指标。换言之,新闻评论不仅要注意外化的时间标志,还需要讲究时宜性,即把握新闻评论发表时间上的度,一篇评论放在某个时间段发是否是最符合时宜的,这是一个“该不该发,该何时发”的问题,写作者和组织者都要因时因地因问题而宜。

二、简答题

11.简述新闻评论标题的演变轨迹。

【答案】从中国近代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轨迹,到当代开阔的国际视野,我们可以看到新闻评论的标题,约略有如下一个进化的轨迹:范围题~对象题~判断题~附加信息题。

(1)范围题

我国近代早期的新闻评论的内容是阐发作者的政治观点,以及对国家政策、社会现象的基本看法。因此,评论的标题也自然带有古代“策论”的模式。这些标题所含的信息抽象而概括,只表明论说的大致范围,或者说是“论题”,而不标明评沦的具体观点。其信息较为抽象,确定性差一些。

(2)对象题

随着社会需求和媒体自身适应社会需求的改革,媒体由“政论本位”时代进入到“新闻本位”时代,针对具体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时评”开始出现。因为早期的“时评”基本上是针对新闻事件单纯地就事论事,标题就往往只标出事实性内容,像是消息题。

(3)判断题

随着时评文体的发展和丰富,特别是其选题与内容的开阔,作者的论点也进入评论标题,它们往往是一个标准的判断句,兼备评论对象的客观性信息和评论主体的观点性信息,可以称“判断题”或“论点题”。这是反映内容确定性最高的评论标题。

(4)附加信』息题

当代新闻评论标题的一种新趋势是通过附加题得以补充信息。具体做法是在大字号的短题之下,附加一个小字号的实题,标明具体判断或评论对象。

12.试比较各位专家、学者对新闻评论定义表述的长与短。

【答案】(1)台湾报人林大椿在《新闻评论学》一书中说“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评论为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

该定义指出新闻评论区别于新闻报道的本质是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但忽略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和所评述新闻事件的价值和普遍意义,并不是所有基于事实的意见都是新闻评论,定义缺乏针对性,过于宽泛。

(2)我国著名评论工作者、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认为“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