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617社会研究方法考研题库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实证主义方法论

【答案】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2. 偶遇抽样

【答案】偶遇抽样又称作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偶遇抽样没有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那些最先被碰到的、最容易见到的、最方便找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对象大得多的机会被抽中。

3. 总体

【答案】总体通常与构成它的元素共同定义: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而元素则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在社会研究中,最常见的总体是由社会中的某些个人组成的,这些个人便是构成总体的元素。比如,当对某省大学生的择业倾向进行研究和探讨时,该省所有在校大学生的集合就是研究的总体,而每一个在校大学生便是构成总体的元素。

4. 区间估计

【答案】区间估计的实质就是在一定的可信度(置信度)下,用样本统计值的某个范围(置信区间)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范围的大小反映的是这种估计的精确性问题,而可信度高低反映的则是这种估计的可靠性或把握性问题。区间估计中的可靠性或把握性是指用某个区间去估计总体参数时,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它可以这样来解释:如果从总体中重复抽样100次,有95次所抽样本的统计值的某个区间中都将包含总体的参数值,那么就说这个区间估计的可靠性为95%。

对于同一总体和同一抽样规模来说,所给区间的大小与作出这种估计所具有的把握性呈正比,即所估计的区间越大,则对这一估计成功的把握性也越大; 反之,则把握性越小。

区间的大小所体现的是估计的精确性问题,二者旱反比,即区间越大,精确程度越低; 区间越小,精确程度越高。

从精确性出发,要求所估计的区间越小越好; 但从把握性出发,义要求所估计的区间越大越好。因此,人们总是需要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平衡和选择。

在社会统计分析中,常用的置信度分别为90%, 95%和99%,与它们所对应的允许误差(a )

则分别为10%, 5%和1%。在计算中,置信度常用1-a 来表示。

5.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答案】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是指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 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

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有:

(1)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最好要涉及变量间的关系,即变量A 与变量B 是否存在关系。

6. 离散趋势分析

【答案】与集中趋势分析相反,离散趋势分析是指用一个特别的数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相互之间的离散程度。它与集中趋势一起,分别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和揭示了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共同反映出资料分布的全面特征。同时,它还对相应的集中趋势的代表性作出补充说明。常见的离散趋势统计量有全距、标准差、异众比率、四分位差等。其中,标准差、异众比率、四分位差分别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相对应,判定和说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代表性的大小。

7. 分析单位

【答案】分析单位,是指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换句话说,分析单位就是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分析单位的选择和确定,是研究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单位有五种主要的类型,这就是: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8. 连续接近法

【答案】连续接近法是指这样一种方法,它小断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时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

9. 实地研究

【答案】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

,即研究者一定要深入到研究方式,也是一种理论建构型的研究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实地”

所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且要在其中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靠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所研究的现象。

10.研究问题

【答案】研究问题,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也更为明确。

研究问题主要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等方面。

二、论述题

11.试比较韦伯和迪尔凯姆创建的两种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杜尔克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的方法论原则成为20世纪占主流的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韦伯创建的是一种介于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一种研究范式。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他们分别就社会历史因果关系的性质作了深入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因果解释的原则与策略,成为社会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区别

①迪尔凯姆研究范式的观点:

a. 社会科学不是研究个别人和个别事件,而是研究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在各种社会力量作用下产生的客观事实,他们是受一定的社会规律的支配。

b. 要通过宏观上的大量调查的统计来研究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要说明整体性,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以经验为客观标准,坚持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的原则。③从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方

面来说,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说明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外部原因,并且强调静态分析和数量分析。

②韦伯研究范式的观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方法论思想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 a. 与实证主义不同,他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实”。社会学研究必须首先

,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判断。 “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

b. 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且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2)联系

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但是,他们对因果性的意义、原因与结果的对应关系以及作用形式的分析互不相同。从哲学根源来看,集中体现了机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必然性因果分析范式从反对神学或心理学的目的论观点出发,承认一切事物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但又认为承认因果制约性就必须否认自然和社会中的偶然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理论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导致宿命论。韦伯的因果解释学说的思想来源比较复杂,但其仍主要持非决定论的观点。他反对因果决定论和线性论,主张或然性、多因论,这有利于克服形而上学的因果解释方法,但他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多种原因中存在主要原因,这又使这种因果解释范式的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