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39英语新闻业务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确立核心受众群的主要考虑因素。

【答案】新闻媒介确立核心受众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

新闻媒介虽然是高度开放的大众传媒,以现代传播技术的发达程度,媒介信息产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使受众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但就各个单独的媒介而言,其传播范围一般总是特定的、有限的。因此媒介需要确定一定区域内的受众作为主要传播对象,以后根据特定地域内核心受众的兴趣偏好和信息需求指导自己的内容选择和风格定位。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对于媒体或栏目主持人,除了要明确核心受众区域范围之外,还必须要明确其职业和社会身份。同一个地区的受众,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甚至同一个受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处于不同社会角色上,其需求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领导干部、企业家和普通工人之间,大学生和农民工之间,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甚至一名领导干部处在工作岗位和回到家中时,相应的需要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不同的媒介要注意以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受众作为其核心受众。

(3)受众的年龄定位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处于不同的环境和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力,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偏好。媒介在受众定位时,一定要顾及年龄因素。如大型综合性日报,以硬新闻和指导性信息为主,一般应以中年人为核心受众。因为需要这类信息的多为决策层领导、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高级知识分子等,其年龄段多集中于35岁以上的中年,这部分人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又掌握着相当的社会决策权,文化程度也比较高。考虑到这些特点,报纸内容要突出深度,重在意义阐释,原因、影响的深入解析等,多登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硬新闻,适合决策者、知识者的信息偏好,满足其决策参考需要。即使同‘个年龄段的受众,身份、职业不同,信息欲求差异也会很大,因此需要同时将身份和职业要素综合考虑在内。(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决定了其对媒介传播内容的偏好和理解力。媒介在受众定位时,一定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参考系数。一般讲,大型综合性日报内容严肃而有深度,应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受众为主,也正是这部分读者可能对重大决策的参考信息关注度较高,理解力较好,与大报优势亦相契合。晚报、都市报面向广大市民,要顾及市民间巨大的文化教育水平差异,起点不宜过高,以定位在中、小学水平为宜,内容通俗易‘懂,形象性强,浅显而明快。电子媒介产品也类似,像“新闻调查”、“新闻观察,,等深度报道和综合性新闻评论节目,可以定位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受众层(如大专以上),突出内容的纵深感和厚重感,体现出一定深度; 而生活类节目则与晚报类似,文化水平起点可低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简明易理解等。总之,不同媒介、不同栏目有不同功能和特性,要仔细确定受众大致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和相应的理解力、信息欲求等,

以此确定不同的内容和风格个性。

媒介核心受众定位的要素还有不少,如性别、民族等,但最重要的就是区域、身份和职业、年龄、文化教育程度这四点,它们是任何时候、任何媒体受众定位所必须考虑的决定性要素。

2. 试述受众的权力。

【答案】受众的权利是指作为信息传播接收者的受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享有的各项保护自己正当利益的权利。根据我国法律和传播制度,我国受众主要拥有以下六种权利:

(1)选择权

选择权是指“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选择权是受众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国际消费者联盟宣布的八种权利之一,在大众传播中,受众面对众多的媒介和信息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口味和自己所能运用的力一式作出自由选择—或喜爱或厌恶,或接受或拒绝,或阅听或观看,没人可以强迫。

(2)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受众享有知悉有关方面真实情况的权利。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受众有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和通过传播媒介了解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获得的种种真实的消息情报,有权及时得知政府、行政机构等的有关公共信息和国内外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事件。

(3)表达权

表达权是指受众“有权把他所看到的关于个人生活条件、愿望、需求和痛苦的真实情况告诉别人。凡是用恐吓或惩罚迫使他保持缄默,或剥夺他利用传播渠道的机会,就是侵犯了这项权利。”

(4)反论权反论权是指当个人或集团遭到来自大众媒介或传播者方面的攻击和对自身利益、权利的侵犯时,有权要求该媒介划出一定的版面或时间供自己作自由公开的反驳,以便人们对事情真相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CS )监督权

监督权是指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和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有察看并督促的权利,以免其产生不良后果。以往学术界理解受众的监督权,是专指“人民群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而新闻媒介则由党和政府来领导并监督。这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认定的一项权利。

(6)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受众享有个人独处,对个人与公众利益、公众事务无关的私生活进行保密、不受新闻媒介打扰和干涉,以及个人的名誉和利益不受伤害的权利。任何人都有私生活,都有不愿让人知道的私事,也都希望不受打扰,有宁静独处的欲望,法律上也认为这种权利应受保护。

3. 如何理解“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传播界关于公关与广告到底孰轻孰重及以后发展趋势是否会重公关轻广告的讨论一直在不停进行。阿二里斯的新作《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在国内一度成为畅销书籍,在国内,公关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两者都是营销传播手段,在营销传播过程中各自充当不同的角色。

广告注重创意,通过独特、新颖的创意来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并借此向受众集中传播经过事先精心提炼的品牌或产品利益的诉求。一个好的广告对扩大品牌或产品知名度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广告的传播功能比较直接,广告的效果一般能比较快、比较明显的表现出来。

(2)公关主要通过利用、制造事件、新闻等方式来传递企业、品牌理念等方面的信息。公关传播对企业品牌的影响更多时候表现得较为隐性和间接,公关一般注重的是长期效应。公关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好的公关能使企业信息真正的深入人心。

(3)公关的成本效应要高于广告。公关在树立可信度、刺激销售队伍和经销商、降低促销成本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对品牌建设与维护、危机事件的处理、协助成熟期产品的重新定位、影响特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建立有利于表现产品特色的公司形象等方面,公关能较好的发挥作用。但要想在短期内扩大企业品牌或产品的知名度,或者短期内拉动市场、实现销量的快速提升,广告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4)在国外成熟市场,企业在广告和公关方面的投入比一般为80:20。但这并不是说广告比公关重要,投入与重要性是不存在直接联系的。当然我也不认为公关比广告重要。从整体上来说,公关与广告是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的。行业的不同及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传播手段组合。在某些企业的某些阶段,可能广告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但在另外一些企业或企业的另外的发展阶段,公关的作用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从长期和整体看来,两者不存在以谁主谁为辅的问题的,但在短期或者某些特定阶段对两者可能会有所不同的侧重。

实际上,公关和广告不是互相割裂,而是相对统一的。公关中可能会运用广告,广告也可以发挥部分公关的功能。

4. 就美英等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谈大众媒体的社会角色。

【答案】在现实社会中,大众媒体常常扮演着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代言人的社会角色,这就意味着它作为舆论工具,借助舆论的力量往往能够影响国家的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则表现为影响、作用于国家的对外政策,这种影响贯穿于对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美英等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恰好体现了大众媒体的这一社会角色。

大众媒体对国家的对外政策发挥影响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现结合实例对其进行具体论述:

(1)通过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使得某些国际事务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引起公众普遍关注,从而也影响政府、外交决策目标和重点的设立。

凡是媒介报道的焦点、热点问题,往往也是政府外交政策的重点,有时甚至直接促成了政府的重大决策。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例。纽约《新闻报》等美国传媒借助美国战舰“缅因”号爆炸沉没事件,极力渲染和煽动公众对西班牙的对立情绪,促成了政府的对西作战决策。

再如,海湾战争期间,CNN 的新闻报道己成为美国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决策中主要的信息来源; 直到科索沃危机事件中,西方传媒借助其发达和强大的传播优势,大量、集中报道科索沃的民族矛盾,负面反映南联盟政府及其领导,刻意引导国内公众舆论,为北约最终的军事干预行动作了舆论的准备。